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2021年2月1日)

2021年04月22日12:04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十三五”時期,我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糧食和畜牧業生產連豐連穩,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牧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農村牧區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形成,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全面完成,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村牧區即將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三農三牧”工作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黨中央關於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戰略定位,堅定不移用鄉村振興統攬“三農三牧”工作。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發〔2021〕1號)精神,結合自治區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加強黨對“三農三牧”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農牧業現代化和農村牧區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並推進,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畜產品有效供給,扎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農村牧區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為在新時代新征程書寫好內蒙古發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2021年,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國家下達我區的糧食播種面積指標不折不扣完成,糧食產量保持穩定,生豬產業平穩發展,奶業振興深入實施,綠色優質農畜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加。農牧民收入增長繼續快於城鎮居民,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規劃啟動實施,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過渡,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啟動,牧區現代化試點取得新進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新成效,農村牧區改革重點任務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到2025年,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農牧業基礎更加穩固,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牧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農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切實提升,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牧業現代化。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風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牧區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牧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三)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動態清零。全面推行防貧保險和防貧保障基金制度,有效防止因大病、因學、因意外事故、因自然災害等造成的返貧致貧問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加大產業支持、就業幫扶力度,完善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構建扶貧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扶貧資產保值增值、持續發揮作用。

(四)加強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開展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充分利用民政、扶貧、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醫療保障等政府部門現有數據平台,加強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及時發現低收入人口風險點並落實幫扶措施。完善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引導其參與產業發展、就地就近就業,依靠雙手勤勞致富。對無勞動能力的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中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按規定納入農村牧區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並按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

(五)做好過渡期銜接工作。制定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對脫貧旗縣自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並逐項分類優化調整,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各級財政根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際需要和本地區財力狀況,合理預算安排本級銜接資金,優化支出結構,調整支持重點。

(六)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繼續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鞏固產業發展基礎,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暢通扶貧產品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規模。強化就業幫扶措施,在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落實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政策,確定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給予集中支持。將脫貧地區區域性和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納入自治區“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推動創新京蒙協作和中央黨政機關定點幫扶機制,積極協調北京市將自治區確定的重點旗縣納入新一輪京蒙協作支持范圍。深化東西部協作,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動共建產業園區,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關系。完善和落實國有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

三、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向優質高效轉型

(七)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落實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堅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推動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與耕地質量建設直接挂鉤,加大以高效節水為重點的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提高重點作物優勢區域集中度,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調整玉米種植布局和品種結構,鼓勵農牧交錯帶和農區畜牧業聚集區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穩定大豆優勢區種植面積,通過間種、套種、輪作等措施進一步挖掘生產潛力,大力發展功能型大豆和優質專用大豆﹔擴大小麥、水稻、雜糧雜豆等口糧種植面積,穩步發展油菜、胡麻、花生、甜菜等特色油糖作物。優化政策導向,調整重點支持項目,調動各地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加強糧食播種面積監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十四五”時期,各盟市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穩定。

(八)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抓好生豬穩產保供工作,推動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集中,支持中小養豬場(戶)發展標准化規模養殖,支持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全產業鏈布局,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域轉移。做優做強牛羊產業,推動肉牛、肉羊養殖增量布局向玉米主產區轉移,提高肉牛主產區人工授精覆蓋面,促進優質種羊高效利用,提高牛羊個體產出水平。突出抓好中東部西門塔爾牛優勢區和西部安格斯等專門化肉牛養殖區建設。培育一批全國知名的牛羊加工企業,帶動牛羊加工水平整體提升。優化奶牛產業帶布局,提升標准化規模養殖水平,大力發展數字化牧場,建設一流奶源基地,率先實現奶業振興。提高優質飼草供種能力,建立高產優質飼草基地。推動大型乳品企業國際化發展,突出抓好奶業十大集群建設。支持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促進中小乳品企業差異化發展。到2025年,奶業、肉羊、絨山羊、細毛羊、肉牛在全國的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

(九)實施種業提升工程。集中資源力量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強物種遺傳資源保護,開展農作物、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和畜禽種質資源調查行動,建設農作物、林草和畜禽種質資源庫。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科研力量,建立現代動植物育種體系,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逐步提升奶牛、肉牛核心種源自給能力。加強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呼倫貝爾羊原種場和引進品種純繁場建設,持續推動地方良種選育提高、培育品種擴繁推廣、引進品種本土化繁育和新品種培育工作。積極選育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宜在我區種植的優質農作物新品種,鞏固向日葵、雜糧雜豆種業優勢地位。以密植、高產、抗倒伏、宜機收為主攻方向,兼顧高澱粉、高蛋白等專用市場需求,加快玉米優良新品種選育。加強馬鈴薯國家級良繁基地建設,全面提升種薯質量水平。培育推廣優質苜蓿品種,穩步提高自給率。支持玉米、肉牛、設施蔬菜、草、馬鈴薯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對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種業創新項目,實行一次立項、多年滾動支持機制。加快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加強南繁科研基地建設。

(十)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禁違規佔用耕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控非農建設佔用耕地,開展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確保國家核定我區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不減少。制定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生產。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制定以水資源為剛性約束的高標准農田布局規劃,啟動實施高標准農田改造提升工程,在高標准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佔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在區內調劑,所得收益用於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和改進建設佔用耕地佔補平衡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開展鹽鹼地改良、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等行動,健全耕地數量和質量監測監管機制,加強耕地保護執法監督。到2025年,力爭建成高標准農田5500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500萬畝以上,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950萬畝。

(十一)強化現代農牧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探索建立產學研高效協同推廣新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調整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加大對畜牧養殖、糞污處理裝備的補貼力度,將特色經濟作物、設施農業機械新裝備納入補貼范圍。圍繞重要生產環節開展機械化作業補貼試點,推進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獸醫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推進社會化服務,抓好動物疫病淨化和區域化管理,強化非洲豬瘟、口蹄疫、布病等動物疫病及地方性多發病防控。實施河套、磴口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十二)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優勢特色資源,打造農牧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建設,以乳、肉、絨、玉米、牧草等優勢產業為重點,著力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依托龍頭企業和重點旗縣標准化生產基地、加工園區,大力發展特色農畜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力爭到2025年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加快推進飼草產業發展,在黃河流域及西遼河—嫩江流域草產業優勢區,大力發展優質飼草產業,穩步提高苜蓿、青貯等優質飼草生產加工能力。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產鎮產村融合發展的農牧業產業強鎮。加快發展與現代農牧業相結合的鄉村休閑旅游、近郊旅游。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讓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十三)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牧業空間布局體系,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產業帶和農牧業現代化示范區。強化綠色導向、標准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積極發展生態農牧業,大力發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不斷增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供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持續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到2025年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健全耕地輪作制度。編制全區退耕還林還草中長期規劃,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面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進種養加結合、草畜一體化工程,以糧改飼、高產苜蓿種植等項目為引領,推動農牧交錯帶建設優質飼草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業。推進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西遼河、察汗淖爾等重點區域地下水保護,鞏固地下水超採區治理成果。

四、創新農牧業經營管理方式,推進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建設

(十四)做大做強農牧業龍頭企業。以國家級、自治區級龍頭企業為重點,圍繞建設11個農牧業產業集群,加快培育一批技術先進、行業集中度高、品牌影響力大、產業鏈條長、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到2025年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60家、800家。加快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建設,推動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政策資金向園區傾斜,推動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實施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做優農牧業“蒙字號”品牌,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建設,加強地理標志保護,構建特色鮮明的農牧業品牌體系。

(十五)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持續開展農牧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加強示范社建設,做好聯合社培育、扶持和服務工作。完善家庭農牧場名錄管理制度,推進示范家庭農牧場創建工作。培育發展利益聯結緊密、帶農帶牧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的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到2025年,力爭規范化發展合作社7萬個以上,創建旗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牧場5000個以上,自治區級、盟市級農牧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分別達到300家、550家。

(十六)發展農牧業專業化服務組織。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其與農牧戶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提供科技推廣、農技指導、代耕代種、托管代養、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優化產銷對接供應鏈,實現農牧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推動公益性農技服務與經營性農技服務深度融合。推進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示范旗縣建設,擴大生產托管服務規模,帶動小農牧戶融入現代農牧業產業鏈條。支持供銷合作社打造農牧服務生產生活綜合平台。到2025年,力爭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1萬個以上,各類組織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建立。

(十七)加強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著眼培育高素質農牧民和提升農牧民工職業技能,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每年培訓高素質農牧民2萬人左右。將農村牧區勞動力納入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深入實施新生代農牧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現代創業創新青年培養、農牧業經理人培養、青年致富帶頭人培養、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和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到2025年力爭完成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25萬人,高素質農牧民培訓10萬人以上。提升高校和中職學校涉農涉牧專業辦學質量和水平,為鄉村振興培養急需的高層次、高水平專業人才。降低創業門檻,簡化服務流程,取消涉及返鄉農牧民工等人員創業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村牧區創業創新。

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廣大農牧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十八)加快村庄規劃編制工作。堅持先規劃、后建設,2021年全面完成旗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合理確定村庄分類布局。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庄規劃編制,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庄盡快實現村庄規劃全覆蓋。編制村庄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規劃有序開展各項建設,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加強村庄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大農村牧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不刮風、不搞運動。嚴格規范村庄撤並,不得違背農牧民意願、強迫農牧民上樓。

(十九)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實施農村牧區道路暢通工程,整合資金支持農村牧區道路發展。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強農村牧區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推進農村牧區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繼續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全面實施路長制。開展城鄉交通一體化示范創建工作。建立農村牧區公路績效管理考核機制。推進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實施農村牧區公路危橋改造行動,開展美麗農村路創建活動,落實管理養護主體責任。強化農村牧區道路交通安全監管。實施農村牧區供水保障工程。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小型工程標准化改造和老舊管網對標提升改造,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在牧區實施水源井、水窖等工程建設,穩步提高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實施農村牧區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支持邊境旗市守邊農牧戶通網電建設。推動熱電聯產、垃圾焚燒發電、沼氣直接利用和生物天然氣等多種形式的農林生物質綜合利用。加快發展農村牧區集中供熱,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牧區移動通信網絡與城市同步規劃,重點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基站建設。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支持農村牧區及偏遠地區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農牧業農村牧區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實施“智慧廣電”網絡服務進村入戶工程。發展智慧農牧業,建立農牧業農村牧區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牧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增強農牧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水平。實施嘎查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嘎查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

(二十)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分類有序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加快推廣應用適合干旱、寒冷地區的衛生廁所,建立和完善衛生廁所技術標准。統籌農村牧區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健全農村牧區人居環境設施管護機制。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持續推動村庄清潔行動和綠化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庄、綠化美化示范鄉村、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建成一批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示范縣。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完善農房建設質量安全規范,建立健全監管體制,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繼續實施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

(二十一)提升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三級統籌,逐步實現標准統一、制度並軌。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學位緊缺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提高農村牧區小規模學校和蘇木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水平。持續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擴大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試點范圍。實施農林牧高校一流學科專業建設,推進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建設一批自治區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高職擴招向新型職業農牧民、農牧民工群體和農村牧區急需專業傾斜。支持旗縣中職學校建設。制定“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實施方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強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持續提升旗縣級醫院醫療救治能力和公共衛生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蘇木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鞏固完善嘎查村級衛生室,積極推行鄉村醫生縣聘鄉用、鄉聘村用。探索發展邊遠牧區“航空急救”模式。推動基層中醫藥服務傳承發展,注重發揮蒙醫藥特色優勢。暢通健康服務便民惠民渠道,重點保障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健康服務需求。健全統籌城鄉、公平統一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可持續的城鄉居民醫保籌資運行和待遇保障機制,合理提高政府補助標准和個人繳費標准。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險和救助機制,完善統一規范的醫療救助制度。加快實現城鄉社會救助服務均等化,規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低保對象綜合認定指標體系建設,實施分檔救助或差額救助。完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逐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對農村牧區留守兒童和婦女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健全農村牧區養老服務體系,探索設立養老服務公益性崗位,鞏固家庭在養老中的基礎地位。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

(二十二)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創業。建立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實現農牧民工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就業政策。通過勞務輸出、扶貧車間、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項目等方式,吸納農村牧區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加快建設外出務工服務中心、勞務市場或零工市場,加強地區間勞務輸出輸入對接,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鼓勵各地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鼓勵引導返鄉農牧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創辦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更多農村牧區勞動力創業就業。落實農牧民工工資保障措施,維護農牧民工合法權益。到2025年,力爭全區農牧民累計轉移就業1200萬人次。

(二十三)全面促進農村牧區消費。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牧區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牧區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推動商流物流統倉共配,2021年建制村快遞服務通達率達到75%以上。發揮金融支付對農村牧區消費的刺激作用。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和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培育優質農畜產品網銷品牌,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促進農村牧區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加快實施農畜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完善農村牧區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連鎖商超、零售網點的信息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滿足農村牧區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

(二十四)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蘇木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牧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壯大縣域經濟,承接適宜產業轉移,培育支柱產業。優化農畜產品加工業布局,推動農村牧區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小城市標准建設縣城。加快小城鎮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揮小城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鼓勵特色小鎮建設。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牧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適應農牧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

(二十五)強化農牧業農村牧區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把農牧業農村牧區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制定落實盟市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牧業農村牧區比例的具體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涉農涉牧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優先用於現代農牧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發揮財政投入的引領作用,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撬動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源用於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落實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政策,引導貸款利率下行,降低農村牧區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涉牧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公司債等進行直接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涉牧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挂牌融資。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大力開展農牧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活體牲畜質押貸款等業務,開展農村牧區承包土地(耕地、草牧場)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牧業農村牧區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借助市場化個人、企業征信機構的力量,構建旗縣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繼續實施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進一步拓展奶業、肉羊、肉牛等自治區優勢特色農畜產品保險試點范圍。推進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發揮保險機構“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二十六)深入推進農村牧區改革。鞏固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任務。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探索“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推進農村牧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數據信息化管理和確權成果應用。穩慎推進農村牧區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做好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工作,對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回頭看”,確保2021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加強農村牧區集體資產管理,盤活利用集體資產資源,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有效路徑,發展壯大嘎查村級集體經濟。保障進城落戶農牧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健全完善農村牧區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管理信息網絡平台,推動農村牧區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規范運行。繼續推進牧區現代化試點,實施好牧區現代化三年行動。啟動農區現代化試點。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深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六、加強黨對農村牧區工作的全面領導

(二十七)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制定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實施意見。注意選配熟悉“三農三牧”工作、能夠化解風險、善於破解發展瓶頸的干部進入盟市、旗縣黨政領導班子,特別是旗縣黨政正職崗位要重視選配能夠扛起領導“三農三牧”工作重任的干部。將鄉村振興作為旗縣、蘇木鄉鎮黨委書記分層分類輪訓和新一屆嘎查村黨組織書記履職培訓的重要內容,採取自治區示范培訓、盟市集中培訓、旗縣普遍培訓、基層黨委兜底培訓的方式,運用理論教學、現場觀摩、經驗交流、參觀考察、遠程課堂等手段,加大培訓力度,增強培訓實效。將鄉村振興納入各級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健全適合鄉村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服務鄉村激勵約束。強化政治監督,將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三牧”政策貫徹落實情況作為各級黨委巡視巡察的重要內容。

(二十八)加強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出台重要涉農涉牧政策要征求領導小組意見並進行備案。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圍繞自治區鄉村振興規劃和“五大振興”實施方案明確的目標任務,設立由黨政負責同志領導的專項小組或工作專班,建立落實台賬,壓實工作責任。強化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每年分解“三農三牧”工作重點任務,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定期調度工作進展。加強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各地區應明確農牧部門承擔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職責。大力培養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三農三牧”工作隊伍。

(二十九)加強黨的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創建行動。利用蘇木鄉鎮、嘎查村集中換屆契機,把熟悉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基層治理等工作的干部選配進蘇木鄉鎮領導班子,切實選優配強“兩委”成員特別是黨組織書記,推動嘎查村黨組織普遍設立紀委書記或紀檢委員。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行嘎查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嘎查村民委員會主任,做到“應挑盡挑”、“能挑則挑”。與換屆同步選優配強嘎查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推動嘎查村黨組織紀委書記或紀檢委員兼任嘎查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堅持和完善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加大在優秀青年農牧民中發展黨員力度。建立健全多元投入、穩步增長的嘎查村級組織經費保障制度,落實好嘎查村四項基礎保障,定期面向符合條件的優秀嘎查村“兩委”成員定向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充分調動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三十)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創建工作。創建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培育農村牧區學法用法示范戶,實施農村牧區“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農牧民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加強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推進嘎查村級事務公開,完善嘎查村級權力規范運行和有效監督機制,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村牧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做好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加強農牧業綜合執法,完善執法體系,提升執法能力,推動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下沉。

(三十一)加強新時代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動旗縣建中心、蘇木鄉鎮建所、嘎查村建站,增設志願服務網點,創新開展志願服務。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好“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出一批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嘉許禮遇農村牧區凡人善舉、“草根英雄”。深入實施新時代農牧民素質提升行動,廣泛開展“十星家庭”評選和“守村規、改陋習、重誠信、講互助”活動,充分發揮“一約四會”的積極作用,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組織開展跨盟市、旗縣的文化交流活動,豐富農牧民群眾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牧區宗教事務管理,加大對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利用宗教滲透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牧區公共事務,堅決制止亂建寺觀教堂、濫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三十二)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大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農村牧區民族工作,持續深化農村牧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常態化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切實強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嚴格落實基層黨組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加強正面輿論引導。發展繁榮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系統建設具有中華文化特征、彰顯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重點工程。加強農村牧區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扎實推進雙語教學改革。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平等保護各族公民合法權益。

(三十三)健全鄉村振興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盟市、旗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制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注重提拔使用實績突出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建立常態化約談機制,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的盟市、旗縣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強化鄉村振興督查,創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政策舉措落實落地。建立常態化監測機制,及時評估鄉村振興進展情況。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將減輕嘎查村級組織不合理負擔納入自治區基層減負督查重點內容。加強鄉村振興宣傳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努力開創“三農三牧”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