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縣:3年攻堅讓5萬畝“鹽鹼白”變身“生態綠”

2021年03月19日09:32  來源:內蒙古日報
 

  “項目完全實現預期目標、取得很好的成效、通過驗收。”在近日召開的巴彥淖爾市鹽鹼地改良成果驗收會上,參與會議的全國資深專家線上線下交流互動,對五原縣實施5萬畝鹽鹼地改良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五原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230萬耕地中,不同程度的鹽鹼化耕地達123.1萬畝,佔到總耕地面積的53.4%。這道“硬傷”,嚴重制約著當地現代農牧業的發展。

  2018年正月初三,五原縣5萬畝鹽鹼地改良項目園區破土動工,項目區涉及3個行政村、16個村民小組、1203戶、4137人,有輕度鹽鹼地0.75萬畝,中度鹽鹼地2.5萬畝,重度鹽鹼地1.3萬畝,鹽鹼荒地0.45萬畝。一場鹽鹼地改良“土地革命”,在這裡打響。

  項目實施以來,五原集全縣之力推進鹽鹼地改良工程,與中國農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專家合作,開展22個研究課題試驗﹔引進73家企業試驗改鹽新技術21項、改鹽新產品36個﹔採取撒施脫硫石膏、明沙、有機肥、改良劑、種植耐鹽作物“五位一體”技術改良土壤5萬畝,疊加實施“上膜下秸”技術2000畝、“暗管排鹽”技術5600畝。

  除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模式,該項目的獨到之處在於將“改鹽”和整地相結合,以鹽鹼地改良為起點,大面積盤活土地資源,著力破解農田碎片化、積土多、地力等級低等難題,力求實現高標准農田建設一步到位。

  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新增可耕地4500畝,耕地地力提升1至2個等級,四控技術節肥327.6 噸﹔減藥2.6噸,節水230萬立方,農膜當季回收率達到85%以上,種植結構由4種作物調整為7種,清華等12所院校的科研團隊的17個課題落地見效……畝均產值增收300元至500元,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7300元。項目區貧困戶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致富。

  夏秋時節,項目區一角新引種的仿野生紅花花開成海,畝均產值2.3萬元以上,糯玉米畝均效益1.1萬元,紫皮蒜畝收入7000元。

  紅花進入採摘期后,每天約有500多人來這裡打工,日人均收入可達300元。王成林是榮豐辦事處榮義村一組的村民,他將自己家的20畝鹽鹼地流轉給園區,自己則到園區打工掙錢。他高興地說:“以前自己種地除去各種開支,純收入也就是七八百塊錢,現在僅土地流轉收入就是700塊錢,1個人1個月下來能收入3000多元,比自己種地強多了。”

  村民李后生去年和青青草原合作養羊,上半年公司已經回收100隻小羊羔,每隻800元。不算冬羔,當年收入6萬元。

  “我們不但能拿到土地流轉費,‘放母收羔’ 養羊能掙錢,有空打工掙錢,和過去比真是天上地下!”今年50多歲的李后生深有感觸地說。

  此外,項目區內3個村集體來自光伏產業增收15萬元,光伏扶貧60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分布式光伏電站已整村推進投入使用,取暖煤改電項目正在試點示范籌備建設中。

  3年攻堅,昔日的鹽鹼白變成了生態綠,鹽鹼荒灘變成一幅田成方、樹成行、路成網、渠相連、溝相通,紅花葵花相映成趣、稻麥魚蝦和諧共生的田園畫卷。(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韓繼旺 實習生 李其)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