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高質量黨建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2021年03月16日09:16  來源:內蒙古日報
 

  近年來,烏海市全面樹立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理念,積極推進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使城市基層黨建在引領基層治理、服務人民群眾、推動城市發展中作用凸顯。

  海勃灣區林蔭街道辦事處是烏海市棚改安置居民最為集中的一片區域,管轄面積大、人口結構復雜、流動人口多,一度讓這裡的社會治理難度很大。

  為此,林蔭街道黨工委將最大限度延伸黨組織觸角作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在小區成立黨支部,在樓棟建立黨小組,在黨員業主中推選黨員中心戶,通過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讓小區實現了從“群龍無首”到“核心引領”的轉變。

  “原來小區有鄰裡糾紛或家裡水電方面的小問題,都沒有人解決。現在黨組織無處不在,事有人管了,難有人幫了,我們心裡特別踏實。”初春時節,林蔭街道依林佳苑小區居民曹瑞滿意地說。

  在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烏海市堅持以小網格撬動精細化治理大格局,積極推行“支部建在網格上”,目前全市786個網格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黨支部標准化率由2016年的不到30%提高到95%以上。同時,560個正在建設中的“最強黨支部”將成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強勁“紅色動力”。

  作為治理體系最“末梢”的一環,社區往往要直面矛盾,但長期以來處置能力卻非常有限。2019年,烏海市選擇主城區2個街道作為試點,探索實施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將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權限下放,推動城市社會治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精准化轉變、治理力量由依靠政府主導向共建共治共享轉變。改革后,試點街道機構數量縮減超過70%,城管、市場監管等執法力量同步下沉社區,“一支隊伍管執法”讓社區有人、有物、有權,街道也能更好地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社會治理變得更加精准高效。

  在試點之一的海勃灣區海北街道辦事處,去年成立的星火工作站解決了很多老大難問題。海北街道轄區內鑽石廣場是海勃灣區一處人流密集的休閑娛樂場所,長期以來環境較差,治理難度大。在辦事處黨工委牽頭下,黃河社區黨委、大慶路派出所、海北市場監督管理所和海北綜合執法中隊4個部門聯合組成了“星火工作站”,每周三聯合開展檢查和宣傳行動,實現進一次門辦4家事、一次性解決問題。“以前這裡車亂停,牌匾亂挂,衛生狀況也不好,對我們的生意影響很大,自從幾個部門開始聯合執法后,這種情況就基本不見了。”鑽石廣場內的商戶張小平說。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服務基層群眾,本著“黨建引領、方便群眾、就近服務”的原則,烏海市規劃建設119個黨群服務中心,現已建成86個,形成覆蓋15個街道、68個社區、3個產業園區和城市商圈的黨群服務中心聯盟,“15分鐘服務圈”讓黨員和群眾不出1公裡范圍就能享受到各方面的便利服務。(記者 於海東 郝飚)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