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千裡眼——來自草原的報告”之貫徹鄉村振興篇

學習總書記講話, 內蒙古“雲端”共話鄉村振興“先行棋”

白建平 張桂貴 富麗娟 陳立庚

2021年03月11日11:54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讓內蒙古廣大干部群眾備受鼓舞。

為此,人民網與內蒙古日報、內蒙古旗縣融媒體中心三級媒體線上“雲”對話,特別推出《兩會千裡眼——來自草原的報告》系列節目,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內蒙古社科院副院長包思勤,興安盟科右前旗雙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社長宗乃全,准格爾旗大路鎮黨委書記閆飛在線上交流暢談如何領會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因地制宜推進相關工作。

作為我國農牧場土地面積最多的省區,內蒙古如何在新發展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推進鄉村振興,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下好鄉村振興“先行棋”?《兩會千裡眼——來自草原的報告》第二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

三級媒體“融”聯動節目《兩會千裡眼——來自草原的報告》錄制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桂貴 攝

內蒙古地廣人稀,農牧民生活居住比較分散,生態環境脆弱,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上難度大、挑戰多,要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習近平

三級媒體“融”聯動節目《兩會千裡眼——來自草原的報告》錄制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桂貴 攝

雲訪談間內,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表示,到去年年底,通遼全市25.6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實現了全部脫貧,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萬元以上,區域性絕對貧困問題徹底解決。

馮玉臻代表的發言得到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的點贊:“馮玉臻代表講的是通遼市的相關情況,2020年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588元,通遼的脫貧農民收入比全國還要高,成績可喜可賀。從通遼可以看內蒙古,從內蒙古可以看全國。”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內蒙古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所以可喜可賀,是因為這份成果來之不易。

內蒙古幅員遼闊、地廣人稀,特別是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分散偏遠的邊境牧區,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興安盟扎賚特旗哈日礎魯嘎查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漫長寒冷的冰封期給當地脫貧攻堅爬坡過坎增添了不少阻力。

春節剛過,興安盟扎賚特旗哈日礎魯嘎查的村民們便忙碌起來。嘎查駐村干部趙志強告訴記者,過去的哈日礎魯嘎查,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玉米種植和家畜養殖,由於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干旱少雨,土地貧瘠,人均收入較低,嘎查也成為國家級貧困地區。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哈日礎魯嘎查積極推廣黑木耳扶貧項目,成立村級黑木耳菌棒生產基地,基地年生產能力達到80萬棒。同時成立黑木耳合作社,村民入股共同管理分紅,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形成了長期穩定的致富項目,每年能給黑木耳種植戶帶去萬元左右的直接收益,現在黑木耳已經成為扎賚特旗特色產業之一。

興安盟位於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由於農田水利等設施薄弱,土地退化明顯等多方面因素,這裡是東北部地區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近年來,興安盟通過設立村級扶貧專干,發揮特色產業資源優勢,接連拔窮根、甩貧帽,脫貧攻堅捷報頻傳。

張紅宇在連線交流中指出,在脫貧攻堅方面,內蒙古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短板。從優勢來解讀,內蒙古地域廣大,特別是從東到西跨度非常的明顯,農業包括牧業在內蒙古分布得非常清晰,所以它是我們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區,也是我們國家的肉類供給區。

“當然,我們也看到它也有明顯的弱點,幅員遼闊、地廣人稀,怎麼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內蒙古不同地區面臨的問題是不太一樣的。”張紅宇說。

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並同發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增加農牧民收入。

——習近平

三級媒體“融”聯動節目《兩會千裡眼——來自草原的報告》錄制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桂貴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興安盟科右前旗雙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社長宗乃全,在線上向專家“問計”。“這幾年雙勝村繼脫貧攻堅之后,老百姓幸福感增加了,下一步,該怎樣進一步發展特色產業助力增收致富、穩住脫貧成果?還請專家支支招。”

對於宗乃全的問題,張紅宇給出了回答:“無論是糧食還是牛羊肉產業,通過規模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有很多文章可做。”

“內蒙古有很好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內蒙古社科院副院長包思勤表示,“三農”工作已由過去集中脫貧攻堅轉移到現在的鄉村全面振興中來。下一步,產業如何銜接、生態怎麼建設特別重要。如何把產業振興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是內蒙古實現鄉村振興要抓住的重要問題。

馮玉臻說,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是抓產業﹔而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重點則在於抓住用好用足五年過渡期政策,確保機構、隊伍、工作平穩有序過渡,把農民增收作為重中之重,抓細抓實,讓更多的農牧民在產業鏈中增收。

“近年來,通遼市把牛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致富路、幸福路’,牛產業是通遼市農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黃牛存欄達到295.5萬頭,肉牛屠宰達到近100萬頭,年生產肉類50萬噸。”馮玉臻介紹,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集種業、繁育、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趨勢,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科爾沁牛”已注冊地理標志,圖標被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趕著黃牛走上致富路”已成為通遼當地農牧民群眾的共識。

內蒙古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首先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條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康庄大道。包思勤認為,“今年中央1號文件中,要求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內蒙古發揮特色產業就是要利用好玉米、馬鈴薯、牛羊肉等有基礎的產業集群,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同時通過延長產業鏈,挖掘產業潛力。”

包思勤所說的“馬鈴薯”產業有怎樣的傳奇故事?一顆土豆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引領人們奔向美好生活的大產業?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小小馬鈴薯成為致富大產業。烏蘭察布市是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種植面積達350萬畝,2009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都”。在當地,全市農民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佔到種植業總收入的53%,佔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0%。發展好馬鈴薯產業,成為烏蘭察布市農牧民致富的關鍵所在。

如今,市裡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創新企業,打造從育種、種植到產品加工的全產業鏈,讓“土豆”變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豆”。

如何將產業發展與發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增加農牧民收入?

張紅宇開門見山地指出:“建議內蒙古利用當地資源稟賦發展草原游。”

包思勤也在訪談中一一拆解內蒙古優勢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他表示,內蒙古也可以發展生態文明產業、生態旅游業、生態文化產業,這方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緊密銜接起來。

想實現鄉村振興,尤其是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之一。過去人們常說在盛夏七八月份到內蒙古看草原,實際上,有著悠久歷史文化且區位獨特、旅游資源豐富的內蒙古“四季四景”,五彩斑斕的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一年365天都讓人流連忘返。如今在內蒙古,“農家樂”“牧家樂”遍地開花,旅游業已經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20年,內蒙古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事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游客1.25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2404.06億元,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64.68%和52.74%。

據介紹,內蒙古以重點旅游景區、休閑農牧業示范點為中心,帶動輻射周邊鄉村旅游點、農牧家樂等連點成線,推出了集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

“選擇好產業只是一個開始。”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長期致力於內蒙古生態建設。他表示,每個產業裡有土地要素、金融要素、稅收政策等多種要素,既然做了產業,產業未來就需要走市場、需要產業,就需要品牌化和持續化。“像我們企業主要發展草產業、牧草,也是選擇不同的地區因地制宜。隻有土地、金融、稅收都配置上,我們的產業最后才能達到小型規模化,然后才是持續的品牌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的大背景下,去年蒙草公司短時間內就恢復到疫情前的經營水平,還實現了逆勢上揚,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較2019年同期預計增長270%~300%,這背后當地政府減稅降費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王召明表示:“2020年前11個月,蒙草公司享受各類稅費優惠合計4465.8萬元,助力我們輕裝上陣,專注於恢復生產經營。”

“雲端”點對點,線上面對面。嘉賓們在訪談間既聊出了心裡話,也找到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思路。大家紛紛表示,總書記的講話情真意切,高屋建瓴,未來仍需內蒙古各族群眾干部學懂、弄通、做實,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下好鄉村振興這步“先手棋”,共同描摹內蒙古發展新藍圖。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