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平:為大漠披綠 讓農戶增收

2021年01月12日10:02  來源:內蒙古日報
 

  隆冬的阿拉善銀裝素裹,寒氣逼人,但對於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科長高立平來說,絲毫未能阻止他四處奔波。這幾天,他正忙著協調旗區落實規模化防沙治沙項目實施地塊和組織編制上報自治區林草部門項目實施方案,並著手謀劃今年治沙造林的前期培訓工作。“治沙造林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工作,一定要在年初安排好,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周全。”高立平說。

  今年51歲的高立平,為了阿拉善生態保護建設事業,堅守了30個年頭。1991年他從學校畢業后,分配到阿拉善盟林業治沙研究所,從事林業科研、技術推廣、規劃設計等專業技術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在研究所工作期間,他先后主持並參加完成了“阿拉善干旱荒漠區石質荒山造林技術試驗示范研究”“阿拉善高原飛播、封育促進植被快速恢復技術研究”“肉蓯蓉人工接種綜合配套技術推廣”等16項科研課題的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

  在實施肉蓯蓉人工接種綜合配套技術推廣項目時,高立平選擇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推廣示范梭梭“兩行一帶”造林模式和人工接種肉蓯蓉種植技術,使梭梭造林成活率由70%提高到93.2%,肉蓯蓉接種成功率由30%提高到75%以上,極大地提高了梭梭造林成活率和肉蓯蓉單位面積產量,帶動嘎查220戶中的152戶農牧民開始接種肉蓯蓉。目前,該項目讓全盟從事梭梭肉蓯蓉產業的農牧民,人均年收入3到5萬元,部分農牧戶達到10到30萬元。

  在開展重點公益林區植被群落動態變化監測與恢復技術研究項目實施中,高立平每年都要在全盟27萬平方公裡范圍公益林區進行野外監測調查,每次調查需要近2個月時間,從2009年項目開始,他連續7年帶領項目組起早貪黑、風餐露宿,克服了調查范圍涉及面廣、路途遙遠偏僻、道路難行、野外露營等困難,每年按計劃完成全盟范圍123個固定監測樣地、615個固定監測樣方的野外監測調查任務,每年總下鄉時間都在180天以上。

  飛播造林治沙是阿拉善防沙治沙的主要技術措施,為了提高飛播作業精確度,2007年高立平經過反復研究、測算,建立了自動導航坐標數據表,通過採用GPS衛星定位導航技術,有效解決了以前完全依靠人工導航定位進行飛播作業的歷史,極大地提高了飛播落種質量,縮短了飛播作業時間,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飛播成效。如今飛播造林治沙已經成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經驗示范。

  在搞好林業科研、生產的同時,高立平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特長,積極參與家鄉的綠化、美化建設。先后主持完成了阿拉善盟營盤山南坡綠化工程、烏巴一級公路綠化工程等20余項景觀綠化工程的綠化設計、施工、養護、苗木培育、植物觀賞園等建設任務,總綠化面積65萬平方米。先后為全盟生態建設各項工程編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規劃、實施方案、作業設計、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等160余項。

  2017年,高立平調任盟林業局治沙造林科任科長,盡管肩負的責任大了,但他沒有絲毫的懈怠和怨言,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基層工作中。在營造林生產中,每年按計劃超額完成造林科監管的各項營造林生產任務,2017至2019年全盟營造林生產任務連續3年每年突破200萬畝,防沙治沙與生態治理工作步入了全區前列。幾年間實施人工梭梭種植規模達到651.3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79.2萬畝、鎖陽人工接種24.5萬畝、精品林果種植規模達到7.62萬畝,共有3000 余戶、9700余農牧民參與,305戶貧困戶512人貧困群眾獲得收益,為推動沙區農牧民長期持續穩定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年來,高立平為阿拉善的綠化事業辛勞奔波,換來了多項榮譽。2000年,他被自治區林學會、自治區林業廳授予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林業青年科技獎﹔2014年,被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授予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並連續多年被評為阿拉善盟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

  “在沙漠邊生活的人,都喜歡綠色。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特長,繼續為家鄉阿拉善的綠化事業多做貢獻。”高立平說。(記者 劉宏章)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