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遺存

2020年12月17日10:13  來源:內蒙古日報
 

  鬆石、瑪瑙、水晶串飾。

  單馬紋飾牌。

  單鹿紋牌飾。

  雙鹿紋飾牌。

  駝形飾牌。

  陰山南北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區域,山脈間寬谷多為南北交往的通途。東漢晚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烏桓等北方游牧民族活動於陰山南北,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存。

  烏蘭察布市三道灣東漢鮮卑墓群位於陰山以北一段支脈的山彎之內,這裡山地丘陵連綿起伏,平均海拔1300米。這段支脈的南面、西面為開闊的草原。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公元146年-167年),鮮卑首領檀石槐在距高柳(今山西省陽高縣)北150余公裡的“彈汗山歠仇水上”,建立鮮卑歷史上第一個部落軍事聯盟。三道灣東漢鮮卑墓群正好南距陽高縣約150公裡。此墓群具有早期拓跋鮮卑文化、匈奴文化、中原文化、檀石槐鮮卑文化因素,為東漢晚期拓跋鮮卑南遷至今烏蘭察布草原的早期鮮卑遺存。

  三道灣東漢鮮卑墓群共50座,其中7座墓出土金器,有雙馬紋飾牌、單馬紋飾牌、單鹿紋飾牌、雙鹿紋飾牌、駝形飾牌、三鹿紋飾牌等。雙馬紋牌飾按馬的形體自然做出器型,三鹿紋飾牌則加上長方形邊框。拓跋鮮卑的金飾牌雖然與匈奴文化有相似之處或受其影響,但制作上採用透雕鏤空的方法,裝飾紋樣有區別。流行鹿紋,有單鹿、雙鹿、三鹿以及一些似鹿非鹿的動物。馬紋也多見,有的馬呈站立狀,或一個小馬站在跪臥的大馬背上,頭部均有圓形冠。與此同時也發現不少鹿紋、馬紋的銅飾牌,同樣的裝飾在不同材質的器物上普遍出現,樣式又接近,顯然反映著同一種文化特征。

  北方游牧文化中的金銀器,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系統性,但從來不是單一的,拓跋鮮卑遺存顯示出了早期匈奴等文化的繼承吸收,也同時反映出與中原、中亞等文化的交融。

  該墓群各墓的隨葬品數量多寡不一,多者40余件,少則1件,個別墓葬中無隨葬品。在未經盜掘的5座墓中有殉牲習俗,殉有羊頭骨。隨葬陶器大多為1墓1件,最多有3件,還有一些墓葬無陶器。隨葬品以銅器、鐵器、珠飾為多,金器、骨器次之。鐵器有劍、矛、刀等兵器和斧、鏟等生產工具。金器和珠飾多為裝飾品。骨器除裝飾品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弓弭、片狀弧形器等。並出土少量的銅鏡、銅錢、樺樹皮器皿及皮革、絲織品殘片等。該墓群的發現,為研究東漢晚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發展狀況,以及鮮卑的軍事、經濟、文化、風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欣榮)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