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

——烏蘭察布走上小康之路系列報道之一

2020年12月11日09:48  來源:內蒙古日報
 

冬日凜冽,白雪皚皚。粉雕玉砌的烏蘭察布大地上,綻放臉龐的盈盈笑臉、創業干事的滿滿勁頭、關乎未來的濃濃期許,交織形成一幅幅溫暖的幸福圖景。

與之呼應的是,一個又一個實打實的脫貧攻堅戰果——截至目前,29.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50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10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2020年,全市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2928元,預計比2019年增長8%﹔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這組看似尋常的數據,對於烏蘭察布而言卻意義非凡。

還是那片土地,還是那方人。從“土坯壘牆”到“小樓尋常”、從“土豆當家”到“種養興旺”、從“男兒愁娶”到“鳳凰來兮”,曾經窮得出了名的烏蘭察布,如今告別貧困,迎來富足,到處都是幸福味兒。

綠色農畜產品緊俏了

幾聲雞鳴,喚醒了沉寂的庫倫圖鎮后卜洞新村。晨曦映照之下,紅瓦白牆的農舍整齊排列,嶄新的村落多了幾分雅致的韻味。

推開建檔立卡貧困戶李二家的院門,隻見用網圍欄分隔成的羊圈、雞舍內,10多隻滾瓜溜圓的羊羔“咩咩”直叫,70歲的李二正忙著給小羊羔喂草料。

“去年,村干部讓我參與產業扶貧項目,我從賽諾公司買了12隻黑頭羊,這種羊3個月就能出欄。你看,那幾隻全身黑的羊賣價更高。”說起養羊,李二打開了話匣子,“公司的技術人員服務特別周到,隔三差五就來了。我們家現在有基礎母羊19隻,今年光這項收入少說也有4萬元。”

黑頭羊就是杜蒙肉羊,它是四子王旗本土企業內蒙古賽諾草原羊業有限公司培育的新品種,通過引進南非杜泊羊與本土蒙古羊雜交而成,全身白色,唯有頭是黑色。因養殖效益突出,被農牧民稱作增收致富的“活銀行”。

產業挑大梁,固本培元穩增收。烏蘭察布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產業發展腳步越走越快、后勁越來越足。

過去,烏蘭察布因冷涼、風大等惡劣自然條件而窮困。如今,這些劣勢竟成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冷涼經濟正在興起。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成就了業界公認的馬鈴薯產業黃金帶,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

今年,察右前旗三岔口鄉十二洲村村民張連奎,種馬鈴薯致富的動力倍增。他動員在外打工的外甥回鄉種植馬鈴薯,一起流轉了300畝土地,並選用品相好、價格優的新品種,果然效益倍增。今秋,張連奎家種植的馬鈴薯平均畝產高達8000斤,收入達到30萬元,穩穩踏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加大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高品質馬鈴薯暢銷國內外,馬鈴薯主糧化推進迅速,馬鈴薯餅、馬鈴薯醋等走上人們的餐桌。

高品質馬鈴薯的煉成,離不開種子這個“芯片”。內蒙古希森種業商都組培中心是國內最大的馬鈴薯組培中心,年可繁育馬鈴薯脫毒苗1.5億株,可向全國提供優質脫毒種薯300萬噸。

去年初,商都縣整合扶貧資金在七台鎮喇嘛板村建成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減貧帶貧效果明顯。“我家一共租了4個大棚,除去管理費、裝卸費等費用,一座大棚純收入也能有1.5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楊紅娟就是這個項目的受益者。

經驗可復制、接地氣。產業不同、模式各異,都指向一個目標——最大程度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馬鈴薯、冷涼蔬菜、肉羊等特色產業日漸壯大,產業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50329戶,戶均生產性收入達到1.5萬元﹔培育有利益聯結的龍頭企業269家,帶動貧困戶3.13萬戶7.24萬人持續增收。

能干的人回來了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曾是烏蘭察布的“痛”。

多年前,烏蘭察布是人口輸出大市,70萬人口外出謀生﹔如今,這片土地精心筑巢引鳳棲,返鄉農牧民、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等紛紛回鄉就業創業。

33歲的梁艷,是興和縣城關鎮二台子村黨支部書記。今秋,她的微信朋友圈鋪天蓋地都是賣黏玉米的消息。

“別看梁艷是個女娃,但敢想敢干,我們都很服她。去年,她動員大家發展庭院經濟種黏玉米,還統一買種子,承諾負責銷售。想不到,我家僅玉米棒就賣了3040元!”村民張煥平感慨道。

2018年6月,梁艷毅然放棄小學教師的工作,通過競選當上村支書。在她的帶領下,二台子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果園、光伏產業、扶貧車間等產業紅紅火火,讓今年村集體經濟收益達到了89萬元﹔村裡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暨服務隊,建立了勵志超市,設立保潔員、護林員、信息維穩員等公益崗位,讓大家伙的精氣神更足了……

大學生回鄉,攪動了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烏蘭察布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扶貧辦主任史芳說:“艱巨的任務歷練了一批懂農村愛農村的年輕人,他們扎根基層,直面工作瓶頸,緊貼群眾需求,以汗水換來群眾的認可。”

自2016年以來,烏蘭察布市累計提拔、進一步使用、職級晉升一線扶貧干部1230人。目前,有226名大學畢業生在嘎查村“兩委”班子中任職。

人才是競爭之本、轉型之要。一直以來,烏蘭察布市將人才視為推動發展的“第一資源”,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打造人才“高地”。眼下,烏蘭察布處處生機勃勃、潛力無限,曾經遠走他鄉的高科技人才也紛紛返鄉創業。

在烏蘭察布市眾創大廈百度創新中心,孵化的企業已有27家。其中,3家公司的負責人是從北京返鄉的科技人員。

“回來一年了,公司業務逐步做大,這個抉擇沒錯!”今年37歲的啟興電商公司經理白全,於2019年放棄在北京的高薪工作攜妻帶子回到了家鄉。

順機制、強聯系、優服務,為回鄉創業人才牽線搭橋。如今,一大批曾在發達地區務工經商的烏蘭察布人回鄉創業,以獨特方式解決農村牧區招商引資難、集體經濟發展難等問題,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村牧區變樣了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小康……伴隨著這些熱詞,“中國薯都”烏蘭察布農村牧區的樣貌越變越靚。

午后,四子王旗供濟堂鎮阿莫吾素行政村紅山子新村,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溫馨。

6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牛榮開著三輪車從外面歸來,隻見牛榮的兩條腿呈“O”型,行走困難,雙手關節腫到無法並攏手指,這是氟骨病患者的典型症狀。

駐村第一書記張耀清告訴記者:“由於種種原因,四子王旗的許多村子用水都含氟量超標,長期飲用就容易得氟骨病。我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一半以上的都是因病致貧。”

牛榮接過話茬說:“我們從小就喝這種水,味道苦澀,上面飄著一層白沫。去年,國家給我們上了5000多元的淨水設備,現在天天喝的都是純淨水。自從喝上這水,我的病情好轉,現在扔了拐杖還能拔草呢!”

經過一輪又一輪攻堅,烏蘭察布市的“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得到解決。特別是飲水問題,從水量、水質到用水方便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發生巨變的不僅是牛榮的生活,還有輝騰梁草原深處的永和村。

盡管冰天雪地,但輝騰梁草原深處的永和村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依舊忙碌:排查邊緣戶、幫村民們賣馬鈴薯等土特產品,同時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見到烏蘭察布市委辦駐察右中旗科布爾鎮永和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衡時,他正開著皮卡車回村。停下車,他如數家珍地說起收成:“今年,村集體經濟特別好,毛收入能有100多萬元。再加上羊價高,馬鈴薯收成不賴,大家增收明顯,全村10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啦!”

永和村是周邊的“明星村”。近年來,這個村依托天然草場資源豐富等優勢,先后投入346萬元大力發展牛、驢、駝等養殖業。目前,資產已增值到1000萬元。

“下一步,我們村將利用已有水澆地資源,大力發展莜麥、草料產業,形成閉合經濟。同時加大蒙古馬保護力度,打造區域性良種馬基地,提升蒙古馬品牌效應﹔積極建設牲畜交易中心,結合本村實際及‘一村一品’發展戰略,創建羊肉品牌,帶領村民共同建設美麗新農村。”王衡信心十足地說。

找好結合點、編好“麻花辮”,把建設美麗鄉村變為決勝脫貧攻堅、賦能鄉村振興的催化劑,永和村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烏蘭察布市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核心,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以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為著力點,以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為根本動力,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在廣闊的烏蘭察布大地上,一個個拔地而起的產業園、一條條筆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嶄新舒適的磚瓦房、一群群膘肥體壯的牛羊,書寫著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的溫暖答卷。(記者 皇甫美鮮 施佳麗 韓雪茹)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