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寬:這5年我沒白過

2020年10月29日09:10  來源:內蒙古日報
 

  “沒想到我離開這麼多年,村裡幾乎沒有多大變化,年輕人都走了,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殘的村民,現在反而成了有名的貧困村。”一直在外打拼的溫寬,2015年回到家鄉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新曙光村時,看著眼前的景象感慨萬分。

  這怎麼能行?思來想去,溫寬最終決定放棄外邊的事業,回鄉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

  2015年6月,32歲的溫寬當選為新曙光村委會主任。他說,“要想富,先修路。”可是,錢從哪裡來?

  溫寬挨家逐戶給鄉親們做工作、談發展,發動他們一起捐款,這家三百,那家五百,就連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解囊,加入到捐款修路的行列中。與此同時,溫寬廣泛發動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款,並得到幫扶單位的資助,終於將村裡8公裡長的砂石路修成了二級旅游公路。

  看到寬敞平坦的馬路從村而過,看到這位小伙子的干勁兒一天比一天足,村民們都對溫寬豎起了大拇指。

  2018年,溫寬又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這是鄉親們對他最大的認可。

  挑起重擔后,溫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村裡荒蕪了多年的土地產生價值。他說,“農民咋能不種地?土地可是我們農村人的命根子呀。”從來沒種過地的溫寬,一下子萌生了種地的想法。

  於是,他帶頭成立了石拐區首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村裡的土地重新集納,並量化到每個村民頭上,村民每人得到15份成員股,有意願的村民還可通過土地、資金入股,年底盈利后每個村民按股分紅。

  土地再利用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種什麼?怎麼贏利?

  經過多方考察,溫寬決定:種土豆、糖菜和山櫻桃。結果,當年就賺了錢。

  他說:“過去,我隻想著給自己掙錢,從來沒有考慮過別人。現在,我卻隻想著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很少考慮自己。”

  變了,變了的不僅僅是溫寬的思想,還有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的擔當。

  如今,新曙光村整村脫貧了,可是,如何確保不返貧?又是擺在溫寬面前的一道命題。他認為,要想破題,隻有發展產業,沒有可持續的產業作支撐,返貧是遲早的事兒。

  對此,65歲的王連雲非常認同。她說:“3年前,我因摔斷腰椎喪失了勞力,一場大火又帶走了老伴兒和家裡所有的羊,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要不是靠產業分紅、村集體經濟分紅,我早就支撐不下去了。”

  這,就是發展產業的效應。村民楊紅告訴記者,生豬養殖家庭農場項目建成投產了,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益30.5萬元﹔光伏后期維護項目簽約啟動了,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益15萬元﹔綠色蔬菜深加工項目開始建設了,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益15萬元﹔養殖肉羊,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益3萬元﹔建設山櫻桃育苗基地,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益5萬元。2019年,新曙光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50萬元大關。

  看著這一組組收益數據,溫寬長出了一口氣,然后對記者說:“這5年我沒白過,很值!”(記者 劉向平)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