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國糧倉”用陽光書寫科技儲糧

——中儲糧“科技賦能 智慧儲糧”第三屆公眾開放日見聞

陳立庚 孟佳澍

2020年10月20日15:05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820多億斤!10月14日,內蒙古新聞聯播裡的一組數據勾勒出2016年至2019年期間,內蒙古全區銷往省外糧食的“成績單”。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和6個糧食淨調出省區之一,“十三五”期間,內蒙古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大國糧倉”長啥樣,糧食咋儲存?

中央儲備糧赤峰直屬庫牛家營子分庫,車輛正運送一車車糧食出倉。陳立庚 攝

中儲糧第三屆“科技賦能 愛糧節糧” 公眾開放日在10月16日至20日期間,陸續在烏蘭浩特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開倉”納客,帶著社會各界走進“陽光糧倉”。

住進“空調房”糧食保鮮有方

沿著赤峰市區向糧倉出發,經過一段蜿蜒的鄉間公路。一樁樁綠白相間的巨型“集裝箱”引入眼帘。“我們把眼前的巨型糧倉看成一個‘家’,就很好理解現代化糧倉如何做到糧食保質、安全。”在赤峰直屬庫保管員榮興元的眼中,陽光糧倉的“家”模樣躍然眼前。

儲存糧食的“空調房”。陳立庚 攝

一個平房倉佔地1530平方米,這麼大的面積,“精裝修”當然不能少。現代化糧倉的每一扇窗戶都是電動智能窗。每年夏季高溫來襲時,糧食也需要“開窗通風”。天氣最熱的時候,開窗也無法平衡儲糧溫度,“家”裡的空調就要開了。

溫濕度計可以實時監測倉房溫度。陳立庚 攝

“內環流系統可以保証全年整倉平均糧溫在20攝氏度以下。”榮興元介紹道,為了保証糧食的“愉悅心情”,保管員還要定期打開密碼鎖打掃衛生。憑借糧倉內部配備的24小時遠程監控系統,糧食在糧倉裡“睡得”很安穩。通過多隻“千裡眼”的觀察,遠在北京的監控中心也可以看到成百上千公裡外各地中央儲備糧直屬庫裡糧食的儲存情況。

舒適和安全的環境為糧食提供了全天候的防護,而智能化的糧情檢測系統則像家庭醫生一樣把糧倉內的數據直接上傳到雲端。“感覺我們國家現代糧倉的科技真的非常棒!”第一次來到大國糧倉的劉佳宜是赤峰市鬆山區四中的一名中學生。

工作人員向參觀學生講解糧倉儲糧流程。陳立庚 攝

參加開放日之前,她想象中糧倉儲存糧食是一袋袋麻袋疊放在一起做“加法”。走進一樁樁現代化的平房倉,她才了解到,糧食裝卸全部智能化,糧食好壞也能用機器挑揀出來。方便、科技感、高大上成了她此行參觀大國糧倉的關鍵詞。

在內蒙古,中央儲備糧的科技儲糧已基本實現全覆蓋。據中儲糧集團內蒙古分公司向外發布的資料顯示:目前,內蒙古轄區應用內環流儲糧倉容已達253萬噸、智能通風倉容238萬噸、倉頂隔熱保溫改造倉容117萬噸。

一站式購糧讓數據多“排隊”

糧食安則天下安。據媒體公開報道顯示,今年內蒙古各糧食主產區加快推進秋收進度,已收獲糧食作物4786萬畝,糧食生產“十七連豐”已成定局。截至2020年9月末,轄區直屬企業總倉容600萬噸。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內蒙古將糧食安全責任扛得很穩。

小學生體驗科技儲糧的魅力。陳立庚 攝

讓數據多跑路,農民少排隊、快售糧,也是儲糧全程信息化的顯性作用。“其實,從售糧人送來糧食,到糧食成功入庫,中間有著標准化的統一流程。”在一站式服務中心實驗室,倉儲科檢驗員王正珅介紹道,針對農民反映售糧高峰期排隊等候時間長的問題,去年中儲糧運用“互聯網+”變革傳統糧食收購模式,自主開發了“惠三農”售糧預約APP。該軟件與中儲糧“一卡通”收購系統、出入庫系統相對接,為民服務解難題。

秋糧收購即將拉開大幕,好糧入倉則需要經過檢驗、扦樣、品評等多個“關口”。中央儲備糧赤峰市直屬庫副總經理崔曉紅介紹道,售糧人通過手機APP可就近選擇售糧庫點、預約售糧時間。售糧車輛從進入庫區登記制卡、扦取樣品、樣品檢驗、檢斤到入倉卸糧、領取檢斤單、登記退卡,全流程信息化,大概40分鐘即可完成。

扦樣員徐海力正在進行糧食扦樣。陳立庚 攝

“從產地、庫區到卸糧、儲糧、抽檢,糧食質量管理還要再過幾關,”扦樣員徐海力說,在檢驗環節,糧食會經過質量指標如水分、雜質和食品安全指標如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方面的檢測,隻有合格的糧食才能進入倉庫。

“去年的秋糧收購過程中,我們全面推行‘一站式’售糧服務,在少數民族地區還開通蒙漢雙語服務窗口。” 中儲糧集團內蒙古分公司紀委書記齊敏在參加開放日時表示,目前轄區累計注冊用戶人數接近2萬人,在線預約車輛1.2萬余次,預約售糧35萬多噸。大大節省了糧農排隊等候時間,為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守牢國家“糧袋子”

“購、存、調、銷”的基本面把握好,中央儲備糧不僅要保障儲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還要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預防“谷賤傷農”“米貴傷民”。

新型烘干倉庫一天可烘干糧食800噸。陳立庚 攝

一座標准倉能夠存放6000噸糧食,大概需要近100多節火車皮才能將它裝滿。倉滿、糧足帶給人們的是牢牢端穩自己家飯碗的安全感。

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儲糧集團內蒙古分公司積極應對。抓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復工復產同時,及時制定疫情期間保供穩市預案。

中儲糧集團內蒙古分公司副總經理楊軍在參加巴彥淖爾市公眾開放日時表示,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糧食銷售出庫,累計向市場投放原糧共230萬噸,有效保障了加工企業原糧供應,充分發揮了中儲糧保供穩市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糧食儲存一段時間品質不會下降嗎,陳糧又該如何處理?”面對公眾提出的疑問,楊軍解釋道,如今,中儲糧已經建立比較穩定的輪換機制,即每年都將接近或達到儲存期限的糧食銷出,同時購入符合質量和食品安全標准的糧食,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保証糧食常儲常新。

拿中儲糧集團內蒙古分公司來說,公司會按期開展中央儲備糧輪換,2017年以來累計輪換中央儲備糧油230多萬噸並實現了較好的輪換效益。如此龐大的儲備庫,管理不易。

赤峰直屬庫牛家營地下倉庫內,工作人員在檢查倉庫。陳立庚 攝

“以前吃飯隻知道盯著自家的小飯碗,卻不知道國家為了端牢這一碗飯,有這麼一批人在默默地奉獻。”公眾開放日讓“陽光糧倉”走進了社會各界的心裡。

中儲糧集團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吳建民介紹道,今年是中儲糧集團公司成立的第20個年頭,回應社會關切則是“陽光糧倉”播撒儲糧知識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打開了人們對糧食安全的疑慮。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把中央儲備糧管得好的同時,也要讓人們直觀體驗“大國糧倉”的科技魅力,讓人們對糧食吃得更安心。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