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脫貧群眾邁開大步奔小康

2020年10月16日09:38  來源:內蒙古日報
 

王元地村大力發展旅游扶貧,美麗鄉村吸引市民前來消費。石歷增 攝

烏達區議事協商機制讓扶貧工作開展得更快更准。郝飚 攝

入戶宣傳扶貧政策。郝飚 攝

村衛生室讓村民實現小病不出村。郝飚 攝

鄉村游日漸火爆。郝飚 攝

海勃灣區新豐村黃芪種植助力村民脫貧致富。趙永強 攝

葡萄產業帶領農區居民增收致富。郝飚 攝

直播帶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郝飚 攝

“烏海市率先實現全市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2018年底,一則關於脫貧攻堅的消息讓烏海市干部群眾為之振奮,此后,烏海市的脫貧攻堅進入鞏固提升階段。今年以來,立足持續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決勝脫貧攻堅收官戰目標,烏海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持續聚焦精准,積極推進扶貧措施、扶貧政策落實落地,“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飲水安全等短板得到穩步解決,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群眾可持續增收能力不斷增強,烏海市的貧困人口正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向全面小康社會。

壓實責任 匯聚攻堅合力

2016年,來自烏達區紀委監委的劉海兵被下派到烏達區烏蘭淖爾鎮澤園社區,成為了第一書記。初到這裡,如何帶領村民盡早脫貧致富成了劉海兵的心頭大事。為找准路子,劉海兵積極帶領社區“兩委”成員、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了解實際情況,並分析各戶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確立了種植養殖業和特色農業種植為主的脫貧致富路子。在劉海兵的協調下,2018年,澤園社區成立了美澤農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流轉社區700多畝土地,規模化種植糖玉米、籽葫蘆,幫助40戶農區居民年穩定增收2000多元。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近年來,該市建立《烏海市落實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職責工作機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落實責任,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遍訪活動的重點,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帶著問題訪、瞄著問題去。19名廳級領導走訪全市19個村、涉農社區開展包聯工作。19個市直部門主動對接包聯村,幫助幫扶政策和措施精准落實。450名市區兩級幫扶干部通過走訪貧困戶,認真傾聽幫扶對象的訴求,幫助解決存在的困難,銷售滯銷農產品。這些干部通過到村、到戶、到人結對幫扶的形式,實現了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

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底線性任務,承載著民生期待。為此,烏海市精准發力,確保所有貧困人口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農區飲水質量達到自治區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標准﹔為享受政策的貧困戶全額補貼繳納城鄉居民醫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88%﹔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病簽約率、服務率均達100%﹔全市貧困家庭學生義務教育保障率達到100%﹔按期完成了70戶“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任務……這一串串的數字背后,反映著烏海市脫貧攻堅步履鏗鏘,也檢驗著烏海市脫貧的質量和成色。

產業扶貧 變輸血為造血

海南區賽汗烏素村貧困戶周二來和妻子由於患慢性病,醫藥費支出巨大,生活艱難。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他把家裡的3畝土地流轉給村企陽光田宇公司,自己還在公司打工兼做巡邏員。“相比種地的活兒,巡邏員的工作輕鬆多了,一個月還能掙2600元的工資。”周二來說,“一邊享受著政府的好政策,一邊在企業打工,日子過得特別舒心。”

在海南區,農業龍頭企業陽光田宇公司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與賽汗烏素等6個自然村的300余戶村民簽訂了合同,帶動村民種植葡萄1萬畝。同時公司根據每個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給他們安排強度合適、時間合理的工作,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多年來,烏海市將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打出一套產業幫扶“組合拳”,幫助貧困戶徹底拔掉窮根。通過建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烏海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圍繞葡萄種植、光伏農業等特色產業,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扶貧模式,通過發展產業、就業創業、資產收益等方式實現產業扶貧。如今在烏海市,建檔立卡貧困戶202戶471人中,196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自主發展、務工就業、龍頭帶動等方式,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增收脫貧﹔152名弱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採取新型經營主體和集體經濟帶動、公益崗位就業、庭院經濟、生產托管等方式幫扶脫貧﹔76名無勞動能力和47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通過資產托管、入股分紅等方式穩定其脫貧成果。

同時,烏海市還強化技術服務指導,有效防控了產業發展風險。目前,該市擁有產業發展指導員48名,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成員31名,科技人員和種養能手比例從48%提升至67%。

智志雙扶 激發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近年來,以“我脫貧、我光榮,我奮斗、我幸福”為主題,烏海市持續深入開展文化扶貧“十進村”系列活動,為農區百姓送去了接地氣的精神食糧,大大補齊了困難群眾的“精神短板”和“技能短板”,不斷增強農區居民脫貧的決心和信心。

烏海市成立了由市委黨校理論專家以及熟悉政策、了解工作的脫貧干部組成“草原學習輕騎兵”脫貧攻堅宣講小分隊,經常性深入各村開展扶貧政策宣講。對行動不便、不適合集中宣講的貧困群眾採取“入戶送學”形式進行宣講。同時制作推送脫貧主題微視頻、H5等網絡宣傳品,將脫貧攻堅最新政策、知識推送到網上“學習講堂”,通過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海南區曙光村建檔立卡戶徐風義,身殘志不殘,在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扶持下,不僅做起了化肥、種子銷售,還加入志願組織,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扶助他人。在他帶動下,很多貧困戶也轉變了“等靠要”的觀念,激發出脫貧的內生動力。

結合新時代農區居民素質提升“千村示范、萬村行動”,烏海市在全市農區社區廣泛開展“十星家庭”評選活動。在農區深入開展全市“脫貧之星”、農區十星家庭示范戶、誠信村、誠信戶等評選活動,一批身邊好人、道德模范、鄉賢人物、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成為村裡的明星,受到群眾追捧。通過挖掘選樹示范帶動性強、群眾認可度高的身邊榜樣,使廣大農區居民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烏海市還在全市13個村均成立了村民議事小組、紅白理事會,對低保評議、紅白事等事務進行集體評議。紅白理事會由老村干、老黨員、村民中的長輩等組成,這不僅減輕了村民負擔,而且有效革除陳規陋習,促進鄉村文明正氣。為建立脫貧正向激勵機制,全市還設立8家扶貧扶志“契約化、積分制”愛心超市,通過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扶貧、扶志契約書,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勞動和積極表現進行物質獎勵……通過一系列舉措,正面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消除“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勵群眾通過奮斗創造幸福生活,樹立新民風,營造了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郝飚)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