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工資拿分紅 小康生活不用愁

2020年08月14日09:33  來源:內蒙古日報
 

  龐廣榮(左)正在大棚裡摘菜。 記者 孟和朝魯 攝

  正是晚上下班的點,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諾爾鎮北菜園村蔬菜大棚種植區的水泥路上,停滿了私家車。下班后來這裡買菜,已經成了不少城裡人的習慣。

  “早晨來進貨的車排的隊比這還要長,五六點就得來排隊,來晚了就搶不到了。我們北菜園村蔬菜就是這麼搶手!”村民龐廣榮邊忙乎邊說:“我們能過上好日子,全是沾了這蔬菜的光!”

  今年61歲的龐廣榮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患病干不了重活,她有高血壓,常年吃藥控制。家裡除了3畝薄地,再沒有其他收入來源。2018年,她入股村裡的蔬菜種植合作社,還在合作社裡打工。掙著工資,領著分紅,當年就脫了貧。

  “以前自己種大田,每年春夏種些菠菜油菜等小菜,今天一小捆明天兩小捆拿到早市去賣,零零散散單打獨斗,賣不了幾個錢。一到冬天沒活干隻能在家坐著,日子過得緊巴巴。”龐廣榮說,“蔬菜大棚一年12個月不停歇,光打工一個月工資就有3000元,一年就是三萬六。合作社每年還能拿3000元分紅,加上土地租金,一年收入4萬元!”嘗到甜頭,她干脆把自己的土地全部租出去,一心扑在合作社裡。

  北菜園村是沙質土壤,水質好,早前就以種植蔬菜聞名。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散落的農田,每家每戶基本都是種植一兩畝蔬菜過日子。2014年,全村共330多戶人家,識別出貧困戶44戶。“我們村沒有產業,沒有集體經濟,要想脫貧,還得向為數不多的土地要效益。”村黨總支副書記潘廣生說。他和村支書兩人去山東、江蘇考察學習,回來就確定了“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黨支部帶頭成立北躍種植合作社,將村民的土地以300元每畝的價格租下來蓋大棚種蔬菜,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入股拿分紅,優先在合作社打工掙工資。

  “我種了30年蔬菜,同樣種菜,大棚就能掙得比我多?能成功嗎?分紅能拿到手嗎?”最初,出於各種擔憂,村民都在觀望。村黨支部黨員們帶頭,書記高凱杰賒來了水泥鋼筋,請來了技術員,蓋起了4個大棚先行試驗。從2014年9月份到過完春節,短短幾個月,4個大棚就盈利20萬。試驗成功,后期31個大棚陸續建起來,櫻桃柿子、黃瓜、尖椒、甜瓜、西瓜,市場上稀罕什麼,就種什麼。因為蔬菜口感好,合作社很快就成為縣裡兩家大型超市和周邊旗縣的固定供貨商。35個大棚每年盈利不下200萬,村民們紛紛入股。

  如今,村裡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入了股,領上了分紅。像龐廣榮這樣,在合作社長期打工掙工資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0多人,其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也都在外打工,昔日“菜園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北菜園村模式也開始在全鎮全縣推廣。“很多地方來我們村取經,我們開始輸出技術指導員了!”潘廣生一臉驕傲地說。

  高建忠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父親半身不遂,母親年邁,家裡土地又少,他成為第一批在合作社就業的人。人勤快又善於學習,他很快就成為大棚種植技術骨干。2017年,蘇尼特右旗的一個嘎查來取經,北菜園村派出高建忠為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對方給出了10萬元年薪的高價,高建忠成為人人羨慕的技術員。“這幾天鄰村也在建大棚,用的全是我們村的人,他們已經成了流動的技術員,哪裡需要去哪裡。”在合作社打工的魏樹蘭說。

  魏樹蘭今年66歲,丈夫患尿毒症,眼睛失明,考慮到她需要經常帶丈夫去縣醫院透析,村委會給她安排了輕便的活,有事就可以離開。“入股有分紅,打工能掙錢,老頭子看病能報銷,村委會還給我這麼貼心的待遇,我還有啥不知足的。”

  聊天間,一個市民將兩箱子西瓜搬到車上,說前幾天朋友送了一顆覺得好吃,這次來多買點回去。“這西瓜是我們今年試驗的新品種,個頭小、皮薄、脆甜、口感好,還耐放。普通西瓜一斤不到1塊錢,我們這西瓜一斤3塊,還沒正式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專門從山東壽光聘請來的技術指導員崔守武說。

  生意紅紅火火,村裡又有了新的打算:做好包裝,走精品路線,將蔬菜賣出更高的價錢,讓村民掙更多的錢。(記者 馬少林 霍曉慶 巴依斯古楞 蘇永生 李卓)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