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農歷五月十三。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床金嘎查,庚子年賽罕汗烏拉敖包祭祀傳統文化活動正式拉開序幕。蒙漢等各族群眾齊聚賽罕汗烏拉山,祈福祖國繁榮昌盛、草原風調雨順。在山下的草原上,烏蘭牧騎隊員們用歡快的民族歌舞,為各族群眾送上節日的祝福。而搏克、賽馬、射箭“男兒三藝”傳統比賽,讓人感受到蒙古族漢子的豪放之情。如今在巴林草原,崇尚自然、敬仰聖山的敖包祭祀文化活動,已成為多民族共同參與、具有共同文化認同的盛會。
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是巴林右旗以黨建引領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一個縮影。為了形成工作合力,旗委成立了“一家親”民族團結進步“黨建聯合體”,融合了旗內外58家機關單位的黨組織,組建了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等7條工作鏈。在黨建聯合體的引領下,全旗涌現出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他們成為全旗民族團結進步的推動者。2019年10月,旗委副書記、旗長浩畢斯嘎拉圖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12月,該旗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幸福之路蘇木王艾勒嘎查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爭取扶貧資金配電打井,擴大水澆地面積4500畝,使糧食的畝產量增長了一倍。黨支部還引領牧民改良肉羊,一隻改良后的3月齡杜蒙羊就能賣到1000元,比土種羊能多賣500多元。如今,嘎查肉羊存欄已達到1.1萬隻,其中有四成是優質的改良羊。身為漢族的嘎查黨支部書記田國玉,說得一口流利的蒙古語,“我和牧民打交道,開口就說蒙語,感情一下就拉近了,蒙漢就像一家人!”他說。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姚顯民是巴彥塔拉蘇木昭胡都格嘎查的蒙古族老黨員,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眾惠新型農牧業聯合社的負責人。他整合了5個合作社成立了聯合社,籌資建設了二級提水工程,帶領嘎查牧民發展有機農業2030畝,形成種、加、銷一條龍的致富產業鏈。今春,鄰鎮二八地村的漢族兄弟開口向姚顯民求援,想跨蘇木借用提水工程進行播前灌溉,姚顯民欣然應允:“蒙漢同心,其利斷金,看著井水流到漢族兄弟的田裡,我心裡很有成就感!”
漢族黨支部書記帶領蒙古族同胞走上致富路,蒙古族老黨員解了漢族兄弟的旱情之急,如今在“一家親”民族團結進步“黨建聯合體”的引領下,巴林右旗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作為巴林右旗的定點幫扶單位,國家民委也把相關司、局、室黨組織,納入到黨建聯合體之中。如今,黨建聯合體上下聯動,在巴林草原上奏響了民族團結的和諧樂章。1993年以來,國家民委在巴林右旗共落實項目103個、落實幫扶資金9000余萬元、協調解決貸款3000余萬元,培訓干部群眾6萬人次,使全旗9000余戶2.9萬人受益。
產業發展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查干沐淪蘇木創新融合黨建方式,組建了白嘎力格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包括中央、自治區、市、旗四級民委,以及農林、銀行、企業等在內的34個成員單位。蘇木黨委書記彭紅艷介紹,這個共同體以黨建聯合體+產業聯合體的形式,把30個合作社、47個牧場、680戶示范戶聯合成一體,帶動全蘇木農牧民發展有機草、絨、肉及旅游四個產業,依托“五個相聯”“十個統一”引領,實現農牧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提高了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農牧民在家就能享受到飼料供給、改良服務、疾病防疫、飼養管理、資金支持、農產品銷售等服務。
在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共同體的推動下,查干沐淪蘇木的草產業迅猛發展。蘇木除了20萬畝天然草場外,還發展錦雞種植基地40萬畝、青貯玉米3萬畝,僅此兩項就能解決28萬隻羊的飼草問題。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絨產業和肉產業的崛起。目前,蘇木絨山羊存欄3萬多隻,並獲國際有機絨山羊認証,所產羊絨全部由東榮集團訂單收購,全蘇木山羊絨和山羊羔的年收入達到2360萬元。蘇木現存欄肉羊20萬隻、肉牛1萬頭,年出欄肉牛、肉羊10萬多頭隻。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讓牧民們趕著牛羊奔上小康路。
教育培養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走進大板蒙古族實驗小學,校內的馬頭琴、繪畫、舞蹈等興趣教室引人注目,孩子們正沉浸在興趣的海洋中。如今,巴林右旗民族學校已經形成“一校一品”的辦學特色,大板蒙古族實驗小學的蒙古族安代舞、頂碗舞,大板一中的射箭,大板蒙中的馬頭琴等項目在當地都小有名氣。學校在“雙語”教學中,普及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增強了孩子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012年以來,全旗累計投資7.45億元,進行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在創建“蒙古語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蒙古語標准音”等6個特色培訓基地。在校園裡,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體現在校園廣播、文化牆上的點滴細節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文化成為各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巴林右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巴林右旗格斯爾文化研究發展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格斯爾》內蒙古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86歲的金巴扎木蘇,正在向徒弟傳授技藝。作為“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巴林右旗形成了聚合史詩演述、神話傳說、祭祀民俗等為一體的《格斯爾》活態文化系統。目前,“巴林格斯爾”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旗裡建立了“中國格斯爾文化搶救保護與研究基地”,建成了格斯爾傳習所,“格斯爾”讀物、舞台劇等優秀民族文化已走進校園。
幾年來,巴林右旗相繼舉辦了“中華一家親·巴林草原情”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赤峰那達慕、全國格斯爾學術研討會等全國性大型文體活動。成功打造了“巴林右旗民俗風情節”特色文化品牌活動。旗烏蘭牧騎在自治區第六、第七屆烏蘭牧騎藝術節榮獲金獎﹔舞蹈《巴林·德布斯樂》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十佳作品榮譽稱號。黨建的引領,文化的交融,讓各族群眾像一家人一樣,不分你我,心靈相通,共擔風雨!(記者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