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出牧野歡歌 奔向幸福生活

2020年07月16日11:00  來源:通遼日報
 

  錯落有致的棚舍,膘肥體壯的牛羊,滿臉喜悅的農牧民,無不彰顯著發展現代畜牧業給奈曼旗固日班花蘇木帶來的勃勃生機。近年來,該蘇木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不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推進養殖產業化發展,畜牧業一路高歌猛進。

  2019年,全蘇木牛存欄4.2萬頭,其中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5戶、5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210戶﹔全蘇木青貯玉米種植達到4.5萬畝﹔全蘇木近百戶從事傳統奶制品加工,產品供不應求,給農牧民帶來可觀的收入。固日班花牛市重新開業,趕著黃牛奔小康,勤勞的固日班花人正在這片沃土上向著美好的生活大步前行。

  “托牛所”成嘎查養牛業新寵

  在位於固日班花蘇木的獲得源牧業養殖基地,標准化的牛舍、棚舍裡膘肥體壯的黃牛,處處散發著科學養殖的氣息。

  近兩年,固日班花蘇木更新理念、創新打法,積極探索養殖業經營發展新路子,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對接合作,實行統一防疫、統一配料、集中飼養,“托牛所”應運而生,帶動了養牛業快速發展。

  獲得源牧業養殖基地依托京蒙幫扶項目,成立了“扶貧愛心聯盟托養所”,為農戶提供場地、飼草、技術、飼養員,每頭牛每年收取3500元的托養費和服務費,農戶的牛和土地統一到合作社,合作社再與公司簽訂托養協議,合作社把所有牛交給企業托管代養,土地統一種植。目前,已有11戶的64頭牛、450畝耕地實行托管和流轉。

  “領頭雁”效應拓農戶脫貧路

  走進翟阿力坦蘇和的“家庭牧場”,哞哞之聲不絕於耳。世代養牛出身的翟阿力坦蘇和,是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去年8月份,翟阿力坦蘇和注冊成立了內蒙古靖鴻畜牧產業有限公司,標准化棚舍、青貯窖、飼草料庫、飼草種植基地、放牧場……如今,翟阿力坦蘇和的公司年出欄育肥牛150頭,年實現銷售收入280萬元,實現淨利潤180萬元,帶動就業26人。

  根據牧場的發展需求,翟阿力坦蘇和按照合作經營的發展理念,以吸納土地、牛、現金入股的方式拓展養殖規模,實施人畜分離,目前已吸納嘎查23戶農戶入股經營,按照入股資金實施效益分紅,年分紅在8%左右,參股后解放出的勞動力直接吸納到公司務工,公司提供養殖、訓馬等崗位,年工資在3萬元左右。

  “現在馬也都遷過來了,馬產業投資小、利潤快,可以賣肉,可以搞旅游,這是多樣化的經營。”翟阿力坦蘇和把目光投入到了馬產業上,年初他購買了180多匹蒙古馬,用於育肥和娛樂,他打算將養殖業和農村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白食”成農牧民致富新渠道

  長久以來,蒙古族的飲食結構分為紅食與白食,紅食是肉類,白食則是指奶制品,蒙古語稱作“查干伊德”,種類有黃油、牛奶、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

  在被譽為“傳統奶制品第一村”的南圖布日格嘎查,這裡的農牧民充分發揮傳統的養殖優勢和手工奶制品制作優勢,傳承發展民族傳統手工奶制品產業,制作的“白食”品種齊全,口感細膩香甜,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產品供不應求。

  在南圖布日格嘎查,以席馬泰傳統奶制品作坊為代表的奶制品加工戶就有24戶,年效益達240萬元。“2014年我們擴大了生產規模,脫貧致富、回報家鄉,這是我們的初心。”席馬泰傳統奶制品作坊負責人馬那仁朝格圖說。席馬泰傳統奶制品作坊在傳承發展傳統手工奶制品的同時,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每年組織4次義務培訓,培訓對象則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幾年,在馬那仁朝格圖的帶動下,嘎查裡的脫貧戶年人均增收達到5000元以上。(王陽)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