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傷心豆”生活有勁頭

2020年07月13日09:20  來源:內蒙古日報
 

  劉曉玲十分珍惜保潔員的工作,每天都提前去上班。

  群山巍巍,林海莽莽。隱藏在大興安嶺深處的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水泥路干干淨淨,農家院規規整整,仿若世外桃源。

  7月3日,記者走進一個生機盎然的院落,大蔥結了籽,西紅柿開著嫩黃的花,豆角秧起勁兒地在架上攀爬。西廂房裡,自行車、摩托車、小轎車、越野車和各種農機具依次排開,柈子垛得整整齊齊,一看就是過日子的人家。

  這是西口村民郭艷磊家,他剛剛趟地回來,步履輕鬆,笑意盈盈。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勞動讓他體味到滿足和快樂。郭艷磊家種了200多畝地,大豆可以賣錢,青貯玉米用來喂羊。去年,僅賣羊一項就收入3萬多元。今年還有大小170隻羊,等到秋天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過去,村民隻知道“一根筋”大面積種土豆,最便宜的時候一毛多錢也得賣給當地澱粉廠,連投入都收不回。“咋認真干,也不掙錢。”郭艷磊很無奈。年年借錢年年欠,辛辛苦苦累一年,卻是種得越多賠得越多,“傷心豆”由此得名。

  明水河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阿爾山市貧困人口的63%。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韓福乾說,要脫貧,必須轉變經營理念。鎮政府因地制宜,按照“種養結合、為養而種”的理念,積極引導村民轉變傳統觀念,走集約化發展的路子,推進土地流轉,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郭艷磊靠政府的3萬元補貼和5萬元扶貧貸款,買了40多隻羊,一邊種地,一邊養殖,兼種樹苗,兩年時間,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還清了債務。

  “前些年郭艷磊可比現在顯老多了,像個小老頭。”西口社區主任董麗梅說。38歲的郭艷磊聽了哈哈大笑:“因為生活好了嘛!以前恨不得隻有白天沒有夜,使勁干活還欠款。現在掙了就是自己的,無債一身輕啊。”

  在西口村,像郭艷磊這樣走“種養結合”特色脫貧之路的還有很多。劉曉玲家除了種地,還養豬、養羊、養雞鴨,今年春天3頭豬賣了一萬元錢。“比原來強百倍!”劉曉玲說,“過去不說揭不開鍋,也差不多。最難過的時候,是我爸給割了2斤肉,貼補我過了個年……”說到這兒,劉曉玲淌下心酸的淚。

  丈夫腰間盤突出,不能干重活,49歲的劉曉玲自己撐起了這個家。天蒙蒙亮時就起床,喂豬、喂雞,做飯,然后出門打掃衛生。村裡聘她為保潔員,每個月工資1500元,她很珍惜這份工作。她說,供你一飢,不能供你百飽,隻有自己努力才能過上好日子。

  決戰脫貧攻堅,光靠自己努力還不行,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現在種地有補貼,蓋房有補貼,生活越來越有勁頭。30歲的何小青搬過幾次家,自己都沒記住。自己沒房,隻能租住別人的老舊房,“進屋像下窖,不小心都得崴腳。”年年靠佘借,不惜付2分錢的利息解燃眉之急。2017年秋,靠國家的扶貧政策,何小青一家終於搬進了自己的新房,“提著笤帚就上炕。”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內心老踏實了。“干啥都有勁兒了!”何小青說著,臉上笑開了花。

  去年,何小青和丈夫一次買下8頭牛,現在政策好,借點錢也有底氣。 她告訴記者,打算再蓋幾間牛棚,養更多的牛。她和丈夫看好養牛這條路,想趁年輕大干一場。

  記者注意到屋門口的鞋架上擺著一雙“恨天高”。問她怎麼買了這樣的高跟鞋?“平時忙種養營生穿不上,但是,有機會進城轉轉,參加個活動啥的,也想閃亮登個場。”哈哈哈……何小青的笑聲特別清脆。(記者 包塔娜 胡日查 陳春艷 陳文慧 高敏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