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

——寫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停伐5周年之際 

2020年07月09日09:54  來源:內蒙古日報
 

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採伐的歷史宣告結束,長達63年的木材生產畫上休止符。停伐5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

從“依林謀生”到“務林謀管”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被譽為“北疆的綠色長城”“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收鋸挂斧”后,林區廣大干部職工服從大局,轉型發展,確保了林區改革順利進行,實現了從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修復建設為主的重大轉變。

停伐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將人力、物力、財力優先向生態保護建設傾斜,保証了停伐后富余職工有活干、有收入,“保生態、保民生、保發展”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

在創新生態保護建設體制機制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推進生態保護建設購買服務,解決好“買什麼”“誰來買”“向誰買”“怎麼買”“買得值”的問題。各林業局與職工之間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將生態保護建設成果和職工利益挂鉤,有獎有罰,極大地提高了職工積極性。

由“依林謀生”轉向“務林謀管”,發揮生態功能、提供生態服務、維護生態安全,成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工作的重心。

畢拉河林業局有一座海拔933.4米的四方山。建局之初,林區就在四方山上建立了防火瞭望站。溫建民夫妻是這裡的第四任瞭望人。

瞭望查看,溝通會晤,做好記錄……山頂的風有六七級,吹得瞭望塔不停搖晃,這些溫建民早已習慣。“年齡大了,爬的有點慢了,年輕時候完全可以跑著上”。

“一塔一馬一夫妻,一池一山一森林”。瞭望塔,識途的老馬,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溫建民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守護著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現有581個綜合管護站,2.2萬名森林管護人員像溫建民一樣,不畏艱辛,守護著這片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的安全。

大楊樹林業局地處農林過渡帶,生態功能區內聚集了20萬人口,林農矛盾突出。農民“拱地頭”“擴地邊”現象一度非常嚴重,曾是林區有名的“火窩子”。林業局的每個職工承擔著2000多公頃森林的管護任務,管理任務十分繁重。

大楊樹林業局發動社會力量,聘請功能區內農民擔任信息員、協查員,在打擊毀林開荒和森林防火上,每個農戶就是一個哨所,每個農民就是一個哨兵,林業局轄區內已多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堅持管育並舉,把退耕還林、國土綠化工作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使森林資源得以進一步恢復增長,森林生態功能增強,推動了林區綠色發展。

大楊樹林業局就是林區推進國土綠化的一面旗幟。今年年初,這個林業局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工作的同時,全力推進退耕還林工作,入戶講解政策、現地認真核查、春季頂漿造林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造林工作的季節性強。為了搶抓墒情,大楊樹林業局700余名干部職工早出晚歸,局機關基干隊員、防火辦快速扑火隊員吃住在一線、工作在一線、生活在一線。干部職工層層壓實責任,對造林質量不合格的單位嚴肅追責問責,確保了成活率。截至6月中旬,共完成雲杉、樟子鬆、沙棘、白樺、落葉鬆、灌木(榛子)、闊葉(楊樹)等退耕還林2.8萬多畝。

據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顯示,1998年至2018年20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林地面積增加138.74萬公頃,相當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的面積,保持了林地、森林面積、森林蓄積、覆蓋率持續增長態勢。

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曾經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面對的重大考題。新挑戰孕育著新機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不等不靠,干部職工用智慧和雙手,立足林區資源富集,綠色環保的獨特優勢,全力打造特色森林生態旅游業。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停伐紀念地,一本木質停伐日歷,向人們講述著林區的過去和現在,也憧憬著務林人的未來。

停伐紀念地位於根河林業局烏力庫瑪林場。烏力庫瑪管護所517工隊將工隊原址原貌保留下來,改造成為林區最后一個工隊紀念地,並打造成國內外游客到訪林區旅游的標志性文化景點。

原517工隊部分職工採取集資入股的方式,由原來的“砍樹人”轉變為旅游從業者。春秋兩季防火期,他們積極投身於護林防火等工作中,夏季以林業早期生產作業工序情景再現、山野菜和工隊大鍋飯的特色餐飲、工隊主題住宿帳篷等別具一格的生態旅游元素打造旅游業。冬季,他們創新利用區域高緯度和冰天雪地的自然資源,以冰河滑冰、馬拉爬犁、特色雪雕和冰雕、冰上自行車等旅游項目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

在改革過渡時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之中,對林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方向、布局、模式等進行了科學合理規劃。林區全面樹立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理念,推動旅游產業區域融合、一體規劃,94個重點旅游項目納入了屬地發展規劃,5個林業局分別入選國家、自治區級旅游特色小鎮。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目標,加快生態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基地建設。近3年,林區完成經濟林種植超過10萬畝,中草藥種植達到1.7萬畝,野生榛子平茬改培2.9萬畝。綽爾、烏爾旗漢等6個林業局實施碳匯試點項目9個,綽爾、克一河率先在國有林區碳匯交易上取得突破,標志著生態效益已經轉化為經濟效益,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

在阿裡河林業局的草莓生態科技園和食用菌科技產業園,大棚內藍莓挂滿枝頭,木耳、靈芝生長旺盛。森林經營處黨總支書記張樹濤介紹,科技園內有30個藍莓大棚,露地還有550畝。從7月初開始,每天林業職工近300人參加藍莓採摘。園內培育的靈芝盆景成了搖錢樹,一株就能賣到四五百元。

為了鼓勵職工發展產業,阿裡河林業局工會為職工發放幫扶資金,西棱梯林場試種了返魂草、金蓮花等中藥材。林業局歷時10年打造的阿裡河國家森林公園相思谷景區,去年新建了20多個樹屋和木屋。

為保護和延續敖魯古雅使鹿文化,復壯我國馴鹿種群數量和質量,實現增收、富民的目標,根河林業局在全面停伐后,著力打造特色養殖業。2017年開始,根河林業局連續4年從荷蘭共引進244頭馴鹿,不斷壯大馴鹿種群規模。

根河林業局約安裡林場如今飼養的馴鹿已達309頭,其中244頭從國外引進,43頭是本地馴鹿,還有22頭是“混血寶寶”。這些馴鹿“肩負”著復壯我國馴鹿種群的重任。約安裡林場選派6名職工,負責看護喂養馴鹿、監測馴鹿數量、促進馴鹿繁育,還有兩名經驗豐富的鄂溫克族馴鹿飼養員提供技術指導。

根河林業局的目標是,加快推進中國最大的馴鹿繁育中心建設,建立以馴鹿為主要物種的動物醫院,開發馴鹿產品的藥用保健價值,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做精做細鹿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最終形成集養殖、產品、旅游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中國冷極鹿產品知名品牌。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如今,一場更深入、更徹底的國有林區改革正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徐徐展開。(記者 白喜輝 李玉琢 劉玉榮)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