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習近平的濃濃牽挂》系列報道之八

總書記和我話扶貧:荒山禿嶺發綠芽 穩定脫貧謀新路

——訪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鬆山區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杰

2020年05月25日16:33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成為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交流時提及最多的詞,共出現28次。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鬆山區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杰。(人民網 富麗娟攝)

“這是我第四次見到總書記,滿心激情澎湃。總書記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當他強調堅持人民至上時,我備受感動和鼓舞。”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杰感慨地告訴記者,“2018年全國兩會,我邀請總書記到我的家鄉看一看,總書記欣然允諾。2019年7月,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首站便選擇了赤峰,還邀請我去參加座談。一個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的小小邀約,總書記卻一直記在心上,這一細節無不體現了總書記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懷!”

立志拔“窮根” 產業“壯筋骨”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最是扶貧放不下,濃濃牽挂暖民心。從2018年關心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到2019年要求打好脫貧攻堅戰,再到今年確保完成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挂著貧困群眾、牽挂著貧困地區的脫貧狀況。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我選擇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選舉,表達了黨中央對民族邊疆地區的重視,體現黨中央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上書寫內蒙古發展新篇章。”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有話要說。

小廟子村地處山區,全村常住人口約2700人,耕地5370畝,人均耕地不足2畝。人多地少,土地資源有限,耕種模式落后,曾經是村裡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村民們在對藥材進行整理和清潔。(人民網 富麗娟攝)

脫貧致富貴在立志。2009年6月,39歲的趙會杰扛起了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這副沉甸甸的擔子,有著不服輸勁頭的趙會杰辦得第一件事便是立下“脫貧”軍令狀。

摘“窮帽”易,拔窮根難。拔窮根,關鍵靠產業。經過多年摸索和嘗試,2014年,小廟子村成立“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2018年起,小廟子村開始創新“村黨組織+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推動合作社與內蒙古多家制藥企業簽訂收購合同,帶動全村中草藥種植1000畝,並輻射至周邊村鎮。合作社優先雇用貧困戶,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採取低保、資產收益分紅的方式率先解決貧困戶脫貧。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

“我的軍令狀雖然完成了,但脫貧攻堅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貧困戶脫貧不等於就不開展幫扶工作了,脫貧摘帽后怎麼干,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正如總書記所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一如既往,持之以恆抓好幫扶工作。”趙會杰興致勃勃地說。

幫扶不鬆勁 “造血”穩脫貧

“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叮囑,聲聲入耳,字字入心。

怎樣讓貧困戶摘了帽、站得穩、走得遠?如何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怎麼做? 這些都曾是擺在趙會杰面前的難題。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敗之舉在於精准。”趙會杰說,“開展脫貧工作得下一番‘繡花功夫’。作為基層扶貧干部,時刻聽民聲、知民情,因人因戶精准施策,一件一件抓落實,這樣扶貧工作才有實效。”

小廟子村精准落實各項扶貧政策,一方面引導年富力強的貧困戶,發展胡蘿卜、肉牛、肉羊、生豬等產業,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村民,讓他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靠分紅提高收入。針對脫貧又返貧的狀況,因戶施策,幫助他們申請政策性的扶助,通過“小船綁在大船上”幫助其進一步發展。

趙會杰在合作社挑選藥材。(人民網 富麗娟攝)

“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趙會杰介紹,“為了幫助貧困戶穩就業、增信心、強志氣,小廟子村獨創了送貨上門、入戶結算的幫扶模式。如果人人想做事,個個有事做,脫貧致富的步伐就會大大加快!”

產業幫扶走在先,持續“造血”助脫貧。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離不開延伸產業鏈,深度挖掘產業附加值。鄉村振興更應豐富產業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長效“造血”產業群。

2018年6月,趙會杰申請注冊了“小廟子村”商標,走“產業品牌化”路線,並延長產業鏈,開展蔬菜和中藥材深加工,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2019年底,趙會杰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提出了“壯大老產業,發展新產業”的思路。“老產業是我們合作社的中草藥桔梗產業,新產業是經濟林項目。”趙會杰告訴記者,今年3月末,她和村民們一起,在小廟子村邊的鳳凰山上開墾出700余畝土地,扛苗子、挖坑、澆水、栽種……3萬余株鮮嫩的苗木扎根荒山禿嶺。

趙會杰和村民們在荒山上種植果樹苗。(人民網 富麗娟攝)

“總書記曾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治理鳳凰山是一本萬利、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荒山綠化后,一方面可以恢復生態、涵養水源、發展旅游業,另一方面可以種植果樹、發展經濟林。”談及未來,趙會杰信心滿滿,“多樣化的特色產業結構正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脫貧群眾收入水平也在穩步提升。今后我們將繼續擴大特色種植的面積,借助國家出台的優惠政策,沿著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帶領老百姓致富。”

在趙會杰和村兩委班子帶領下,村裡的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都“上新”了,一個嶄新的小廟村正在鄉村振興路上奮力奔跑。但趙會杰並不滿足,她說:“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必須咬定目標、苦干實干、久久為功。兩會結束后,我會將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傳遞給父老鄉親,帶領大伙發揚‘蒙古馬精神’,趟出一條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子,不斷譜寫新時代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