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全面小康美好生活

2020年05月16日08:10  來源:內蒙古日報
 

武川縣馬鈴薯喜獲豐收。

阿爾山市發展林下經濟。

科右前旗果農採摘沙果。

翁牛特旗郁郁蔥蔥的農田。

“打好脫貧攻堅戰,穩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飽含著對貧困地區各族群眾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為內蒙古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

牢記囑托,擔當奮進。一年來,內蒙古脫貧攻堅捷報頻傳:2019年,實現14.1萬貧困人口脫貧,剩余676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今年,最后20個國貧旗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內蒙古貧困旗縣實現“清零”。

回望來時路,內蒙古披荊斬棘,脫貧成績令人鼓舞。而今,全區上下苦干實干,正帶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堅定信心策馬揚鞭。

責任在肩,凝聚攻堅之力

為給孩子看病欠下近10萬元外債的邊七虎,曾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烏蘭淖爾村的貧困戶。這幾年,他們一家住上了新房,女兒在教育扶貧政策幫扶下順利上學,健康扶貧為一家人看病吃藥提供了保障。如今,他家養了300多隻羊,每年養殖收入近12萬元,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武川縣耗賴山鄉大沙岱村是自治區級貧困村。幾年前,村民種的馬鈴薯賣不出去,彎彎繞繞的山路經常讓駐村干部迷路,村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現在,村裡成立了裕農祥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成功申請了商標,還組建了大沙岱鄉村手工作坊,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今年3月,突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縣摘帽”的目標。截至2019年底,突泉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脫貧11554戶2284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12%,群眾認可度達99%。

貧困戶脫貧了,貧困嘎查村退出了,貧困旗縣摘帽了……由點到面,從慢到快,脫貧攻堅成效的一次次刷新,見証著內蒙古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行動力——

強化組織保障,上下同欲攻堅。壓實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制度,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對照責任狀和任務清單,一級一級擰緊螺絲,一級一級傳導壓力,緊盯不放要結果。全區派出57個工作總隊、8689個駐村工作隊、32180名駐村干部,盡銳出戰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保持政策穩定,加強政策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退出的貧困旗縣、貧困嘎查村和貧困人口,保持政策措施不變、工作力度不減、幫扶干部不撤。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及時將新致貧返貧人口納入幫扶。

用好幫扶資源,集中力量攻堅。2019年,共實施京蒙扶貧協作項目809個,北京市社會各界捐款捐物4.39億元,通過資金和項目支持帶動內蒙古14.5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26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單位定點幫扶直接投入幫扶資金2.08億元,引入幫扶資金5.66億元,帶動8.7萬貧困人口增收。

責任在肩,凝聚起攻堅的強大合力。內蒙古不斷健全組織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平台、培育多元扶貧主體,涓涓細流匯成精准扶貧的滾滾浪潮。

靶向施策,開出脫貧之方

在奈曼旗,農畜產品銷售“觸網”,貧困農牧民的產品不愁賣了。

一大早,奈曼旗電商扶貧運營中心就熱鬧起來了。一輛滿載地瓜的大卡車停在門前,員工們正在忙著卸車。這是運到電商扶貧運營中心的第四批地瓜了,將借助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這些地瓜都有有機產品認証,通過該中心在線上進行銷售,還在快手、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熱門平台進行直播,很快就把農畜產品推廣了出去,短短10多天已經銷售2萬多斤地瓜。

貧困的“痛點”在哪兒,扶貧的重點就要落到哪裡!

內蒙古突出“精准”這條主線,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在精准落地上見實效。

——千方百計克服疫情影響。內蒙古認真落實分區分級精准防控策略,持續分析疫情影響,採取更有針對性措施,聚焦重點、分類施策,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集中精力抓實脫貧攻堅工作。

——靶向發力統籌產業扶貧。加大關於推進產業扶貧20條政策措施執行力度,引導和推動更多農牧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推動扶貧產業提質增效和品牌打造,帶動農牧民融入產業鏈增收。

——多措並舉強化資金保障。用好中央專項扶貧資金的同時,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強化涉農涉牧資金整合,加強專項扶貧資金的統籌和調劑,適當加大對非貧困旗縣、非貧困嘎查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支持力度,確保資金投入與收官要求相匹配。

——更強力度推進就業扶貧。加強對貧困群眾實用技能、市場經營、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培訓,健全完善勞務對接、就業服務平台,提升各類扶貧經營主體帶貧能力,千方百計穩崗拓崗,多渠道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就業。

靶向施策,開出脫貧之方。措施政策、資金資源、幫扶力量直擊脫貧攻堅最后的硬骨頭,內蒙古以更加集中的支持和舉措,攻軟肋、補短板、強弱項,脫貧攻堅質效又有新提升。

固本培元,筑牢振興之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內蒙古堅持“任務清零”與“成效鞏固”雙輪驅動,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產業發展挑大梁,強筋健骨穩增收——

林西縣新林鎮大壩村建起了光伏發電站,村裡的對公賬戶上月月有收入,光伏站成了大家伙兒的“聚寶站”﹔在太仆寺旗,投資規模最大、產業鏈條最完整、輻射帶動面最廣的扶貧項目——金雞產業扶貧項目已經投運,可帶動103個嘎查村壯大集體經濟、3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受益……近年來,內蒙古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夯實一產、聯動二產、融合三產,2019年實施產業扶貧項目8096個,覆蓋貧困人口115.2萬人次。

健康扶貧織密網,對症開方拔窮根——

內蒙古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范圍,貧困患者救治比例和25種大病患者救治率均達到99.9%,33萬名貧困慢病患者享受簽約服務,簽約率98.5%﹔完成752所衛生室和176個衛生院達標建設工作,實現貧困旗縣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部達標……以解決“因病因殘致貧”頑疾為突破點,內蒙古在健康扶貧上再加勁,困難群眾脫貧道路上的“后顧之憂”越來越少。

筑牢基礎有底氣,鄉村振興譜新篇——

“村裡環境越來越好,人心也越來越齊,各項工作井井有條,我們村從原來的落后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啦。”杭錦后旗蠻會鎮紅旗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增士說,這種變化源於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科右中旗整合12個蘇木鎮832名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員,開展扶貧幫困、移風易俗、環境保護等各類服務活動,從隊伍建設、教育培養、政策支持等方面促進新型職業農牧民全面發展……內蒙古聚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綜合土地資源、產業培育、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等要素,建立長效機制,為農村牧區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固本培元,筑牢振興之基。一個個拔地而起的產業園、一條條筆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嶄新舒適的磚瓦房……內蒙古找准結合點、編好“麻花辮”,邁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鏗鏘步伐。(記者 韓雪茹)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