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格日樂:飛針走線傳技藝 脫貧路上挑大梁

2020年05月08日08:10  來源:內蒙古日報
 

5月7日,走進艾罕民族服飾店,一排做工精美的民族服飾映入眼帘,幾名縫紉工人正在專心致志地飛針走線,店主哈斯格日樂在桌案旁給學員們講解、演示裁剪技巧。

51歲的哈斯格日樂是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遠近聞名的鄂溫克族服飾匠人,是當地特色產業精准脫貧示范戶,她經營的服飾店2019年被評定為呼倫貝爾市“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和“巾幗巧手致富示范基地”。“扶貧政策讓我重拾手藝,還了很多外債,也幫了不少人。”談起脫貧之路,哈斯格日樂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不服輸的性格和國家扶貧好政策不但讓她自己脫了貧,還帶動56個貧困戶脫貧致富。

5年前,哈斯格日樂還是伊敏蘇木紅花爾基嘎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10歲起,哈斯格日樂就跟著母親學做衣,母親打版,她裁剪﹔母親縫衣,她穿針。心靈手巧的哈斯格日樂初中畢業后到天津一所職業學院學習服裝設計和制作技藝。一年半后,她以優異成績畢業,熟練掌握了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制作工藝。民族服裝制作這門手藝伴隨著她30多年,一直在幾十平方米的租住房裡靠手工一針一線縫制,沒有機器設備,做件袍服需要3到4天,月收入不到2000元,勉強維持著一個單身母親獨自撫養女兒的日常開銷。天有不測風雲,2010年,哈斯格日樂突發腦梗,隨后又突發心梗並出現腎衰竭。命運多舛,禍不單行,正值壯年的哥哥又在此刻得了癌症。哈斯格日樂把家裡能賣的東西都賣了,還欠了不少外債,前前后后花了70多萬元,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帽子戴在了她的頭上。

“要不是就業局給了我一個當培訓班老師的機會,我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想起這段往事,哈斯格日樂感慨地說。2014年,鄂溫克族自治旗要舉辦一個民族服裝培訓班,手藝精湛又熱心腸的哈斯格日樂被選中了,從此她的命運出現了轉機。“那年的培訓一共辦了四期,我掙了22500元,全都用來買縫紉機了,心裡樂開花了!”哈斯格日樂的手藝和學識贏得學員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人趕來聽她講課。

2016年,伊敏蘇木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幫她申請了產業扶貧項目和資金,鼓勵她繼續從事民族服飾制作。她從幾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進了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產業園200多平方米的門店,並享有2年的免費使用權,還得到了6萬余元的多項幫扶資金,哈斯格日樂用這筆幫扶款一口氣購買了平縫機、鎖邊機、熨燙機等10多台設備,還添置了不少布料。2017年末,哈斯格日樂徹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自己脫了貧,她卻不忘帶動身邊的貧困戶,哈斯格日樂身兼二職,挑起了精准脫貧民族服飾技能培訓班和就業扶貧車間的授課大梁。在家鄉伊敏蘇木紅花爾基嗄查,一間由活動室改造而成的民族服飾加工車間,便是她講課授技、幫助牧民穩定就業的陣地。

48歲的學員娜仁其其格是建檔立卡的精准扶貧對象。“以前我隻會喂牛、做家務,后來在培訓班學了十多天,現在能自己剪裁和縫紉了,以后又多了一個掙錢的本事。”她欣喜地說。“這些年,哈斯格日樂教過的學員有400多人,遇到貧困戶,她就不收學費還包吃包住,教會了再把訂單交給他們做,帶領他們一起掙錢。”鄂溫克族自治旗退役軍人事務局孫玉花是哈斯格日樂的一對一幫扶干部。“哈老師平時很嚴厲,但是教得好,愛幫助人,跟著她賺錢還多!”她的徒弟烏蘭其其格來店裡學習了2年,現在已經能獨立完成裁剪、拼接和縫紉。“媽媽很要強,刀子嘴,豆腐心,她幫助過的很多人都像親人一樣,經常來看望我們。”28歲的女兒阿斯漢一直是媽媽最得力的助手,說起媽媽,她一臉的驕傲。

哈斯格日樂說:“盼著她們和我一樣有個一技之長,脫貧后也能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服飾店現在有18個徒弟,忙的時候她們每月能掙四五千元,淡季月收入也能上千元。”她的學員中,有15人已經在獨立創業,干得最好的巴音其木格一年能賺上四、五萬元。如今,哈斯格日樂的店鋪主要以私人定制民族服飾為主,去年來自國內外的訂單有500多件,收入超過20萬元。下一步,她打算再購進一批機器,開始縫制皮袍,帶著大伙再多掙些錢。(記者 李新軍)

【記者手記】

偉大時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撐,偉大事業需要榜樣力量的引領。哈斯格日樂是內蒙古脫貧攻堅“志智雙扶”的典型,是精准扶貧按需“配菜”、精准“滴灌”的成果。哈斯格日樂因病致貧不服輸,靠苦干巧干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一技傍身尋出路,憑借手藝和學識,完成了從貧困戶到培訓老師、到開店當老板的人生逆襲,成為了周邊貧困戶的榜樣。在哈斯格日樂的示范帶動下,讓貧困戶看到變化,讓坐等幫扶的貧困戶思想發生改變,紛紛積極發展產業,依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

扶貧當先扶志。有了志氣,“輸血”才有用,“造血”才有可能。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