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刺繡,我們脫貧了”

2020年03月27日16:33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包那順烏力塔精心喂養牛

“我家6頭牛一共繁殖了13頭,去年賣了2頭,今年又賣了2頭,現在通過養牛,已經脫貧了。國家這樣支持我,我還要繼續加倍努力干,爭取早日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查干敖瑞嘎查包那順烏力塔堅定的說道。

據悉,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將扶貧特色產業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圍繞“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發展戰略,將肉牛產業作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發揮產業“造血”功能,通過實施產業到戶和資產收益等方式,同時出台相關利好政策,調動貧困戶養牛積極性,促進農牧民群眾穩定持續增收。

據了解,包那順烏力塔家有三口人,因妻子生病開銷巨大,孩子還要上學,2015年被納入貧困戶。於2017年至2018年兩次實施產業項目,先后補貼資金購買了6頭牛。包那順烏力塔介紹到,自從養了牛之后,他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在他的精心飼養下,牛個個皮毛光滑、膘肥體壯,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現有基礎母牛6頭、牛犢3頭,出欄4頭,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917.54元。如今,他家已穩定脫貧。

繡娘張五月趕制繡品

“疫情防控期間不能出門,就在家繡花,現在這個就是疫情防控期間開始繡的,這樣的訂單20天左右就可以完工,繡完就能掙3000多塊錢。我現在脫貧了,還得帶動更多婦女,教她們刺繡,一起致富。”張五月說。

在大力發展牛產業的同時,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還大力發展刺繡產業。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起源於清代,是旗內圖什業圖親王府世襲傳承的一種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屬於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好這門手藝,同時讓貧困戶通過產業技能擺脫貧困,2016年以來,在全旗推廣刺繡技藝,2萬余名“草原繡娘”實現穩定增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部分行業停工停產,許多外出打工人員憂心忡忡,興安盟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芒來嘎查張五月在疫情防控期間宅在家掙錢。張五月是一名蒙古族刺繡繡工,在疫情防控期間,利用居家時間,完成訂單。她家曾經是貧困戶,剛開始接觸刺繡時,她隻能接一些圖案簡單、較小的訂單,經過不斷的摸索練習,如今她可以接到圖案復雜、較大的訂單,靠刺繡產業已成功脫貧,家庭年收入從1萬多元增加到5萬多元。

合作社基礎母牛長勢良好

除此之外,針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和弱勞動能力貧困戶,建立“合作社+養殖大戶+貧困戶”帶貧機制,帶動貧困戶以入股合作社、委托代養、投工投勞等方式,助農增收。新佳木蘇木布日很茫哈嘎查吳喜峰養殖專業合作社於2018年投入43戶貧困戶入股資金77萬元購進基礎母牛,合作社每年以入股比例12%進行分紅。“第一批入股59.5萬,第二批入股17.5萬,總共77萬,購進基礎母牛,之前有50多頭牛,現在發展到120多頭了,每年分紅9.26萬。下一步,我們將爭取更多資金,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致富。”合作社負責人吳喜峰說。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還加強文旅產業、生態產業,結合資源優勢以及群眾意願,加快發展羊、馬、兔、水稻、木耳以及光伏特色產業,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同時,鼓勵引導貧困戶發展“五小”庭院經濟,持續拓寬增收渠道。(富麗娟 哈布拉)

(責編:張雪冬、劉澤)